植物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食衣住行幾乎脫離不了它,農業也以植物為基礎,提供人類生存所需。作為植物的博物館,台北植物園從1896年1月6日,由當時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在小南門外設立苗圃起步,歷經120年,以植物種數全球排名第27名屹立不倒,未來更將擔綱方舟任務,為留存台灣保命種原續航。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在「台北植物園120週年紀念國際研討會」致詞指出,見證台北植物園120年感到榮幸,台北植物園從日治時代奠基至今,有許多專家投入心血;植物園作為領頭羊,面對氣候變遷更顯重要性。一方面傳統文化的「草芥」,視植物為沒有價值的,這使得植物保育備感辛苦。「植物園是寶貴的基地,各地小型的植物園有如小方舟,而這些小方舟必須構成綿密的植物網。」他勉勵更多有理想的人投入,不但固守國內,也要跟上世界潮流。
走過兩甲子 台北植物園延續植物知識更勝公園
「一座完整的植物園,必須能夠以植物學名標示其蒐藏、繁殖、展示植物。」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指出,儘管有植物之處就提供了民眾休閒場域,但是植物園與其他同樣有很多植物的花園、公園仍有區別。
董景生引述當代日本植物分類學家小山鐵夫曾的見解,如果將庭園視作光譜,把公園與植物園擺在兩端,根據不同類型就可以找到各種園林的角色定位。而植物園是博物館學展示的一種類型,利用科學成就提供教育知識;如果重點不在於植物物種種類生態,就可能成為花園或公園。
早在1924年,時任林業部部長的金平亮三對此也有相似見解,他認為植物園指的是在一定的場所,以特定方針盡可能蒐集培養多種植物;設計上以增強植物學和普及植物知識為目的;雖然提供植物分類學、生理學、形態學、植物學教育或經濟植物的研究,但大致上,植物園還是針對一般植物學研究及民眾的植物實地教育為主要目標。
實踐全球植物保育戰略 台北植物園物種數排名27
台北植物園是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1]會員國,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對植物園之標準,是需擁有植物蒐集的完整紀錄,並從事植物科學研究與教育,執行「全球植物保育戰略(Global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 GSPC, 2011-2020)」目標[2]。
目前台灣有五座BGCI認可的植物園,其中林業試驗所的台北植物園、恆春熱帶植物園(1904年成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植物園是註冊會員,林試所轄下的福山植物園、台大實驗林管理處的下坪熱帶植物園屬於受認可植物園。
董景生表示,台北植物園內共栽植1200餘種、4600餘株植物。據2011年物種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台北植物園僅是一座都會型的小型植物園,但在可追溯標記植物種數表現,在BGCI植物園系統全球排名第27名,其中有些老樹甚至可追溯到日治時期,還可找到二戰時期的彈痕,或金平亮三從南洋引入。
植物蒐集與科學研究是植物園設立的基本任務,植物蒐集也提供植物分類學與保育學基本素材。在植物保育方面,據農委會提供的資料,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記載的受威脅植物共有908種,約佔台灣已記錄植物物種的1/5;植物園系統蒐集保存之喬木植物計有100種,佔受威脅喬木物種總數76.92%;草本植物相對缺乏,有57種,佔受威脅草本物種總數9.15%。
其他依序為:灌木植物計有34種、佔受威脅灌木物種總數33.33%;藤本植物15種、佔受威脅藤本物種總數28.3%;合計已蒐集物種為206種,佔全部受威脅物種總數之22.69%。未來希望能提升木本植物紅皮書物種保種達90%,其他類別則需更加著力。
另以保護留區統計,台灣有748種、82.47%受威脅植物的棲地受保護,但仍有159種、17.53% 的棲地不在保護區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