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表示,具有繁殖能力的北方白犀牛若與近親交配,或可幫助保存其基因。
一隻年老的北方白犀牛於當地時間12月14日在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辭世,使得全世界的北方白犀牛只剩下五隻。至於北白犀寶寶出生的機會,科學家說希望不大。
動物園哺乳動物館館長Randy Rieches在聲明中表示,這隻44歲的犀牛名叫安加利夫(Angalifu),死前因為一身病痛而由獸醫照顧。他還說安加利夫離世「對我們全體而言是極大的損失」。剩下來的北白犀全數處於圈養環境,其中有一隻母犀在聖地牙哥動物園,一隻母犀在捷克的一座動物園,還有兩隻母犀在肯亞的奧佩傑塔保護區(Ol Pejeta Conservancy);將北白犀送到這座保護區,是為了繁殖這個極稀有物種所做的最後努力之一。
今年10月,34歲的公北白犀蘇尼(Suni)在奧佩傑塔保護區死去,當地繁殖北白犀的計畫未見成效。蘇尼死前是僅存兩隻具有繁殖能力的公北白犀之一,而這兩隻公犀並不包含安加利夫,因為牠早已無法生育了。
與北方白犀牛有親緣關係的南方白犀牛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近危物種,但是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資料,近來南白犀的數量已經恢復到大約2萬隻。最近幾十年來,許多種類的犀牛都因為盜獵而數量大減;造成盜獵的原因是對犀牛角的需求。亞洲人將其用作傳統藥材。
安加利夫已經年邁且無法生育,「所以我不會說北白犀會因為牠的死而更接近絕種,但是情況極度危急,而且這種態勢已經很久了,」WWF非洲物種保育計畫高級專員Matthew Lewis說,「我們唯一能培育純種北白犀後代的機會就是人工受孕。」但是目前為止,這種作法在犀牛身上已經證實難以進行。聖地牙哥動物園在聲明中表示,園方已經保存了安加利夫的精子和睪丸組織,「希望未來新的繁殖技術能挽救這個物種。」
總體而言,所有的犀牛物種在野外的繁殖情形都很好,在圈養環境中卻很不理想——奧佩傑塔保護區的情況就是如此。
雜交以求保存基因
Lewis提到,其實還是有另一個選項:讓肯亞現存的母北白犀與公南白犀交配。這麼做雖然會讓純種北白犀消失,但是可以在混種後代的身上保存北白犀的部分遺傳物質——這總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Lewis猜測北白犀與南白犀的後代在適應野外生活方面不會有問題,部分是因為一般犀牛回歸野外時的適應情況都很理想。他也說北方白犀牛「在野外缺席已經好幾年了,讓牠們重回野外對整個生態系會很好。」
的確,犀牛是維持草原健康的關鍵,因為牠們以某些特定種類的莽原植物為食,從而抑制其生長。
奧佩傑塔保護區已經著手展開這項策略,他們稱之為「B計畫」。今年初保育人士把一隻來自鄰近的利瓦野生動物保護區(Lewa Wildlife Conservancy)、「優秀健壯」的公南白犀帶進了母北白犀的圍欄。雖然母北白犀都尚未懷孕,不過保護區方面在3月時表示公犀對其中一隻母犀有意思,而且有出現「不完全交配」的行為。
「雖然牠們生出來的後代不是百分百的純種北白犀,至少能將北白犀在適應棲地的過程中演化出來的重要基因保存下來,」奧佩傑塔保護區在聲明中表示。
「演化的受害者」
Lewis先前曾在受訪時指出,北方白犀牛是「演化的受害者」——牠們原本是一個遭到東非大裂谷與非洲中部的茂密森林所隔絕的南方白犀牛殘存族群。本身即處於孤立狀態且數量稀少的北白犀受到蘇丹、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及蘇丹的政治動盪波及,數量也因盜獵和喪失棲地而銳減。
他表示,無論北白犀的命運會是如何,保育人士都應避免讓任何處於圈養環境中的物種數量變得這麼稀少。
撰文:Christine Dell’Amore
編譯:向淑容
在Twitter與Google+關注作者Christine Dell’A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