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小喬爾.伯恩 Joel K. Bourne, Jr. 攝影:伊芙吉妮亞.阿布蓋娃 Evgenia Arbugaeva 2014年耶誕節前幾天,在北極圈北方400公里處西伯利亞雅馬爾半島的博瓦年科沃,一張熟悉的臉孔出現在會議室的螢幕上。經過衛星傳送,佛拉迪米爾.普丁的臉看起來有些模糊。俄羅斯能源巨擘——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的執行長阿列克謝.米勒站得直挺挺的,面對著螢幕上的俄羅斯總統。會議室外面,一批批組合屋與光亮的管線燈火通明,宛如漂浮在黑暗中的太空站。博瓦年科沃的天然氣蘊藏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米勒請普丁下令動工開採那裡一處新的天然氣田。 「你可以動手了,」普丁說。 米勒將命令傳達下去;一名工程師按下了按鈕。就這樣,北極地區的天然氣開始順著超過1000公里的管線,流入俄羅斯龐雜的天然氣網絡。雅馬爾半島是一片平坦的凍原,往北突出於冰凍的卡拉海;直到近年,此地都以過著游牧生活的馴鹿牧民涅涅茨族及史達林統治下殘暴的勞改營聞名於世。然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估計,到了2030年,這個地區的天然氣產量將會超過全俄羅斯的三分之一,也會生產相當多的石油。博瓦年科沃只是這座半島與其近海已知的三十多處天然氣與石油礦床之一。雅馬爾可以成為北極地區的沙烏地阿拉伯,為這個渴求能源的世界帶來更多油料。至少普丁是這麼希望的。 在全球暖化造成北極冰融之際,俄羅斯也引領著開發北極地區自然資源的熱潮。2013年末,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在把30名綠色和平組織的抗議者送進監獄並沒收他們的船以後,在佩喬拉海設立鑽油平臺,成為第一家在北極地區近海生產石油的公司。在雅馬爾半島東側,另一家俄羅斯公司「諾瓦泰克」主導的合作案,正在興建一座龐大的天然氣接收站,用來將天然氣做液化處理,並以破冰油輪將其輸出到東亞與歐洲——不過隨著時間過去,需要撞破的冰可能會愈來愈少。 俄羅斯並不是唯一對北極地區感興趣的國家。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2008年的估計,全球尚待開採的傳統石油與天然氣中,超過五分之一儲藏在北極圈以北,而北極地區的其他礦藏也都非常豐富。去年,挪威在巴倫支海設置了鑽油平臺,位置甚至比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的平臺還要更北邊。加拿大在西北地方與努納武特開採鑽石、黃金與鐵礦。此外,由於西伯利亞海岸現在每年有好幾個月都不會結冰,貨船也開始沿著北方海路往返歐洲與東亞。今年夏天,一艘名為「水晶尚寧號」的大型遊輪預計將會搭載遊客穿過加拿大著名的西北航道。 北極熱潮似乎勢不可擋——而且令人擔憂。永凍層融化已經把會造成地球暖化的碳釋放到大氣中。在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的荒野進行開發所帶來的衝擊,也讓環保人士憂心忡忡。此外,在北極地區生活的400萬名原住民中,有許多人擔心他們的生活方式會受到威脅,不過也有人對可能隨著開發而來的就業機會與稅收表示歡迎。 在正反雙方各自的大肆宣傳中,讓人訝異的是這股北極熱潮的發展其實很不平均。真正進入北極海試水溫的公司沒有幾家,從中獲利的又更少。去年秋天,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只是探鑽了一個情況不樂觀的油孔,就突然中止了耗資70億美元、預定從阿拉斯加近岸的楚克奇海抽取原油的多年計畫。屢創新低的油價可能是促成這個決定的因素之一。此外,在一個基礎設施稀少、距離遙遠且氣候嚴峻的地區營運,天文數字般的成本也讓人卻步。 在普丁開放雅馬爾半島的新天然氣田營運前不久,一艘韓國籍的大型鱈魚加工拖網漁船在白令海北邊因為天氣惡劣而沉沒,造成超過50名船員喪生。當時距離最近的美國海岸防衛隊巡邏艇位在930公里外阿留申群島的荷蘭港,而這個駐紮地距離已有鑽油平臺營運、而且不久就會有郵輪航行的阿拉斯加北岸,則是超過1600公里。「水晶尚寧號將會搭載1700人,」美國海岸防衛隊副指揮官查爾斯.D.米歇爾去年在安克拉治的一場會議中表示。「這讓我夜不成眠。身為海岸防衛隊的一員,我不希望鐵達尼號的悲劇在我任內重演。但如果真有需要在那裡進行救援,會是非常複雜的任務。那是個環境艱險的區域,天候也很惡劣。」 俄羅斯:擋不住的擴張 一個下著雪的12月夜晚,在攝氏零下20度的氣溫中,幾十名又吐痰又罵髒話的天然氣田工人,在雅馬爾-涅涅茨自治區首府沙列哈德附近充當火車站的幾個貨櫃屋周圍走來走去。他們正在等待一班將要載著他們深入北極地區的通勤列車。為了將工人載到博瓦年科沃,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自行建造了長達570公里的鐵路,包括一座橫過尤里別伊河、長3公里的棧橋。這趟路耗時24小時,不過有些乘客光是為了抵達沙列哈德,就已經先花了三天。在天然氣田,工人住在四人一間的舒適宿舍,每天從早上8點工作到晚上8點,輪值時間為一個月。等到輪值時間結束,這些宛若在月球上挖礦的太空人就會「重返地球」。 「這種作息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帕維爾.狄米崔維奇.布加耶夫表示;這名資深通勤者來自西南方1600公里以外的下諾夫哥羅。 「這份工作確實難做,不過收入高,而且附帶許多社會福利。我太太有時會抱怨說我不在身邊的日子很難熬,不過現在和以前不同了,我再也不會一整個月毫無音訊。我們現在可以透過網際網路與Skype連絡。」 俄羅斯對北極地區與其潛在財富的迷戀,至少可以回溯到彼得大帝時期;他對繪製西伯利亞海岸地圖的渴望促成了1730與1740年代的北方大探險。普丁延續這個帝國擴張的傳統,宣稱北冰洋有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為俄羅斯所有。根據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專家,普丁別無選擇,因為俄羅斯估計擁有的天然氣蘊藏量有90%位於北極或亞北極地區,石油儲量則有60%位於這些地區。 「俄羅斯目前的困境簡單明瞭,」位於莫斯科的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主委康斯坦丁.西蒙諾夫說。「1960年代發現的天然氣田,為俄羅斯在全球天然氣市場長達數十年的優勢打下了基礎。現在,這些蘇聯時期的大天然氣田產量都在衰退。往北前進,深入北極區,是必然的下一步。」 博瓦年科沃是雅馬爾半島上的第一個大型計畫。那裡最具野心的計畫是位於鄂畢灣薩貝塔的液化天然氣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廠之一,正由俄羅斯的諾瓦泰克公司興建,並且得到法國石油與天然氣巨擘道達爾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協助。俄羅斯政府則將協助興建一座深海港,並從龐大的破冰艦隊——目前有40艘船艦,另有10艘正在建造——中撥出幾艘到這裡服勤,以支援目前正在為此計畫打造的十多艘液化天然氣破冰油輪。儘管這個耗資270億美元的計畫至少要到2018年才會開始運作,諾瓦泰克已經預先售出了大量天然氣。 俄羅斯更關注北極地區的石油。石油的生產稅和出口稅占俄羅斯政府收入的40%,而位於西伯利亞西部的著名油田,產量正在下降。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俄羅斯仍然需要外國科技與資金,才能在北極地區近海鑽油,而俄羅斯在介入烏克蘭的克里米亞爭議後所遭受的制裁,也讓這類計畫暫時擱置。目前唯一在生產石油的計畫項目,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的普里拉兹洛姆納亞鑽油平臺。但就在制裁生效前,埃克森美孚公司和俄羅斯石油巨頭——俄羅斯石油公司已經在卡拉海鑽了全世界位置最北的油井;他們確實採到了石油——估計藏量為7億桶——不過目前暫時把井封了起來。 這些油田附近並沒有輸送管線。普里拉兹洛姆納亞鑽油平臺的石油——目前為止大約產出500萬桶——是以穿梭油輪運輸,有時候會轉運到其他船隻上。這麼做大大提高了漏油的風險。當地環保團體指出,俄羅斯的石油開採公司在凍原上洩漏的石油已經超過了350萬桶。 挪威:巴倫支海上的蓬勃商機 2010年9月,「北歐巴倫支號」貨輪在挪威刻克內斯的希德瓦蘭格礦場裝滿了鐵砂,並且向東航行至上海。這是第一艘取道北方海路的非俄羅斯籍商船,它由一艘俄羅斯破冰船護送,但是一路上遇到的海冰極少,航程從未間斷,而且平均速度超過12節。更重要的是,它還賺到了錢。這條穿過北極的捷徑比經由蘇伊士運河的航線短了三分之一,光是燃料就省下了18萬美元。 2013年,中國籍貨輪「永盛號」從大連到鹿特丹的航行時間創下了35天的最快紀錄,比取道蘇伊士運河快了將近兩週。有些人斷言,世人尋求已久的北極航線終於成真了。 「幾年前,我曾和原子艦隊〔俄羅斯的破冰船隊〕的總指揮會談,」菲利克斯.楚迪表示。北歐巴倫支號那趟首開先例的航程就是由他的「楚迪航運公司」所策畫的。「他是個大塊頭,而且他說:『我們要和蘇伊士運河競爭!』」他邊說邊用拳頭捶了桌子一下。 楚迪說,那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每年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船隻超過1萬7000艘,相較之下,2013年航畢北方海路全程的只有19艘。即使北極海冰縮減,強風還是會將浮冰與小冰山吹入航道,造成代價高昂的延遲。它的季節性仍然太強,位置對大部分的世界貿易而言也太偏北了。 與此同時,位於刻克內斯西方250公里處的古老漁業城市亨墨非斯,也成了挪威在巴倫支海的北極石油與天然氣產業中心。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於2007年在這裡建造了歐洲唯一的一座液化天然氣廠,它透過一條150公里長的海底管線,接收來自三個海上天然氣田的天然氣。 我抵達的那天,港口滿是船隻,等著將一個看似一座圓形橘色小島的東西拖到海上。隸屬於義大利埃尼石油公司與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的歌利亞鑽油平臺,自此在北緯71度處下錨停泊——位置在亨墨非斯西北方85公里處,與北極點的距離比俄羅斯的普里拉兹洛姆納亞鑽油平臺還要近了225公里。25層樓高的歌利亞鑽油平臺,一天可抽出10萬桶石油,亮橘色的殼體則可儲存100萬桶,待油輪運走。由於有墨西哥灣流經過,巴倫支海的這個部分大多不會結冰,埃尼公司的高層因此稱這裡為「可以工作的北極。」不過這個平臺仍須承受颶風等級的強風與15公尺高的大浪。 埃尼也曾考慮設置好幾座歌利亞平臺,在巴倫支海更北的海域開採更大片的油田——不過油價破壞了這個願景。歌利亞的造價為55億美元,超出預算13億。產業分析師估計,油價要達到每桶95美元——約為2015年末的兩倍——這家公司才能達到收支平衡。挪威的環保團體「貝羅納基金會」創辦人弗雷德里克.豪格希望,低油價會破壞埃尼的擴張計畫與其他北極地區的近海開發案。他說,目前仍然沒有理想的方法可以清理北極海域的漏油。 加拿大:努納武特的金礦 梅朵班克金礦位於哈德遜灣西北方,坐落在努納武特廣闊無邊的領土上,是世界上最寒冷的礦場之一。它在2010年開始營運後沒多久,有一次工人在將礦石裝載到大如房屋的傾卸卡車上時,巨大的車架卻斷裂了。顯然,即使是和樹幹一樣粗的鋼梁,在溫度降到攝氏零下40度時也一樣會變脆。 去年3月,我搭著一輛載滿礦工的廂型車,從距離礦場最近的聚落貝克湖城來到這裡時,天氣幾乎就是那麼冷。我抵達前的那一週,一場暴風雪讓礦場與外界交通斷絕了三天。 寒冷並非唯一的挑戰。2011年的某個夜晚,一隻飢餓的狼獾鑽到營地廚房下面吃那裡的油脂。隨後發生的電線走火燒毀了餐廳,使得採礦工作嚴重延遲了好幾週,並且造成1800萬美元的損失。然而,總部位於多倫多的礦場業主「阿哥尼可老鷹公司」執行長西恩.博伊德說,完全缺乏基礎建設與能源才是最大的障礙。阿哥尼可老鷹公司不得不在梅朵班克建造一座可供波音737客機起降的簡易機場,以及一條通往礦場、長達110公里的全天候道路。在大型機具(例如100噸的卡車)損壞時,阿哥尼可老鷹還得包下一台C-130運輸機送來大型零件,否則就必須等到夏天哈德遜灣解凍的時候。 「我們低估了在這麼偏僻的地方進行建設所涉及的物流成本和工夫,」博伊德表示。「結果花費是我們原本預估的兩倍。其中能源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博伊德解釋,礦場以六臺6000馬力的發電機發電,一年要燒掉3500萬到4500萬公升的柴油。油罐車每天從貝克湖城運來燃料,而那些燃料是每年夏天以駁船經由哈德遜灣送到貝克湖城的。 礦場本身占地1500公頃。在努納武特短暫的夏季中,礦場裡的三個露天礦坑成了倒過來的島嶼,深入包圍著它們的靛藍色湖泊水面下,受到一道土堤的保護。湖裡面滿是鱒魚、北極紅點鮭和茴魚。採礦廢棄物堆成了一座60公尺高的平頂山。礦場的工程師說,在覆上4公尺厚的乾淨土壤後,垃圾山就會永久結凍,可避免酸性物質和重金屬在稀少的夏季降雨中瀝濾出來,流進湖裡。 雖然梅朵班克金礦的純度是多數露天黃金礦場的三倍,但是截至2013年,阿哥尼可老鷹公司在這項事業上已經損失超過10億美元,而且剩下的礦藏只夠再採五年。在大約50公里外發現的新礦區,或許能讓礦場的運作再延長十年,讓它轉虧為盈。 不過,就和亨墨非斯一樣,人口1900的貝克湖城也因為採礦活動而受益。1950年代,加拿大政府將許多因紐特人重新安置在像貝克湖城這樣的村鎮裡,以提供他們教育、健康照護與其他服務。這種轉變並不容易適應。許多因紐特人靠社會救助維生。根據加拿大政府2015年的報告,努納武特的4萬人口中,三分之一沒有足夠食物。酗酒、藥物濫用與性侵事件很常見。年輕男性的自殺率是加拿大全國平均值的40倍。 地方領袖表示,將努納武特改造成加拿大的新採礦區,可能會有幫助。2014年,巴芬島北部一座新的鐵礦礦場啟用,而在努納武特的其他地方,也有鑽石、黃金和鈾礦的開採計畫。礦場能為非技術性勞工提供大量工作機會,從清掃人員、廚師到卡車司機都有。梅朵班克礦場出現之前,貝克湖城的失業率為30%。現在只要是想工作的人,幾乎都找得到工作;礦場本身就聘雇了大約300名因紐特人。 「資源開發為我的社群所帶來的,比我所能想像的還要多,」來自貝克湖城的63歲商人彼得.塔帕泰表示。「過去,我們的同胞沒有未來,只能排隊領取救濟金支票。現在,他們每週四排隊領取的是薪資支票。」 39歲的琳達.阿瓦提圖克是單親媽媽,也已經當了祖母,三年前開始在礦場工作。在她找到駕駛黃色大卡車、將含有黃金的岩石運出礦坑的工作之前,她只騎過雪地摩托車。這份工作的年薪是8萬美元。「找到這份工作以後,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阿瓦提圖克說。「我戒了酒。我能養家、撫養孫兒。我孫子今年六歲,他想要成為飛行員。」眼淚從她的雙頰流下。在礦場工作時,她總是很想念孫子。 許多因紐特人與他們的家庭都難以適應這樣的工作時間表——工作兩週,休假兩週。有些工人,尤其是年輕的單身女性,已經從貝克湖城搬到更熱鬧的溫尼伯和卡加立等大城市。他們和不是因紐特人的同事一樣,每隔兩週飛到貝克湖城工作。 離開礦場前,我觀賞了澆鑄金塊的過程。身著白色耐熱工作服與頭罩的冶金師慢慢將熔岩般的黃金從坩堝分別倒入六個模具裡;黃金在模具中冷卻,形成閃著光澤的黃色金塊,每一塊重26公斤,價值約70萬美元。千百年來,黃金礦場在世界各地都造成了對原住民的剝削以及生態破壞。這個坐落在北極荒野的現代工業礦場或許不同於以往,但是就連地方上的支持者也憂心它到頭來會是對努納武特居民的恩賜,還是負擔。 「我無法想像自己的孩子以後會做什麼,」培訓學生從事礦場工作的當地社區大學講師艾莉西絲.尤塔納克說。「我們會有更多的老師和醫生,還是全部的人都會去當礦工?還會有人知道怎麼打獵嗎?」 阿拉斯加:不再冰封的碳庫 美國陸軍工兵隊的永凍層隧道是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它是在費班克以北一座山丘挖掘而成的短礦井,研究人員曾經在此研究隱藏導彈的方法。今日,這裡則成了阿拉斯加過去氣候一段不可思議的紀錄,顯示出四萬多年來冰凍與融化的時期。這個地方聞起來就像一個古老的穀倉前院。 「那個味道是碳炸彈,親愛的,」永凍層研究員湯瑪士.道格拉斯說,指的是正在解凍的苔原富冰黃土(這是一種古老且富含碳的永凍土)的刺鼻氣味。全球永凍層中所含的碳多達1.6兆噸,是大氣中碳含量的兩倍。永凍層解凍時會釋放碳,加劇氣候變遷。科學家最近在博瓦年科沃附近發現了幾個大型坑洞,有的深度超過60公尺;這些坑洞可能是因為永凍層解凍造成甲烷噴發而形成的。 「大家擔心的就是這個,」道格拉斯表示。「根據最新研究報告的估計,到2100年為止,永凍層中的碳可能會釋出10%到15%。2400億噸的碳也很多了。」這樣的氣體釋放可能會把阿拉斯加——還有全世界——變成很不一樣的地方。 阿拉斯加已經在快速改變了。解凍的永凍層正在破壞道路與建築物。去年夏天,700場野火燒掉了大約200萬公頃的寒帶林,那是數十年以來最嚴重的野火季;就連凍原也著火了。海冰消失讓近海石油的探測變得比較容易,卻也讓阿拉斯加的村落暴露在強烈風暴、洪水,以及海岸侵蝕的危險中——有些地點的海岸線一年後退超過18公尺。2009年的聯邦報告估計, 31座阿拉斯加村落已經面臨「迫切的威脅」。 殼牌公司在楚克奇海的營運基地溫來特並不是這樣的村落之一。但是,當地學校維修組長、同時也擔任過市長的伊諾克.歐克托利克說,改變仍然非常明顯。「這十年來,我們都能察覺到變化,」他表示。「新海冰會生成,但是多年冰在減少。海象在波因特雷上岸,一次好幾千隻,因為牠們正逐漸失去冰上的棲地。這一帶的草長得愈來愈高、愈來愈綠。看到這些交互作用,不免令人有些擔憂。」 殼牌公司去年放棄在阿拉斯加外海尋找石油的時候,環保團體曾經大肆慶祝。然而,北極圈內的阿拉斯加人無疑充滿矛盾掙扎。為了保護當地古老文化最後的支柱之一,也就是獵捕弓頭鯨的活動,包括歐克托利克在內的許多北坡居民在數十年間一直反對近海鑽探,但最後還是為了工作機會與稅收,反過來支持殼牌公司的計畫。「我寧可不要發展,但我們別無選擇,」歐克托利克說。那麼,氣候變遷怎麼辦?我問道。 「因紐特人數千年來一直在適應環境,」他笑著說。「我們也會適應氣候變遷的。」 欣賞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