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Apr. 01 2024

這種亞馬遜巨鯰會進行世界上最長的淡水魚遷徙

  • 魯氏短平口鯰(圖為來自巴西的稚魚)又稱為月光鴨嘴,身體呈金黃色。 PHOTOGRAPH BY PROFESSOR DR. DIEGO ZACARDI AND MSC. FABÍOLA SILVA

    魯氏短平口鯰(圖為來自巴西的稚魚)又稱為月光鴨嘴,身體呈金黃色。 PHOTOGRAPH BY PROFESSOR DR. DIEGO ZACARDI AND MSC. FABÍOLA SILVA

  • 魯氏短平口鯰(圖為巴西亞馬遜河下游的成魚)是一種深受當地民眾喜愛的海鮮,每年可從亞馬遜流域捕獲數公噸。PHOTOGRAPH BY PROFESSOR DR.DIEGO ZACARDI AND MSC.FABÍOLA SILVA

    魯氏短平口鯰(圖為巴西亞馬遜河下游的成魚)是一種深受當地民眾喜愛的海鮮,每年可從亞馬遜流域捕獲數公噸。PHOTOGRAPH BY PROFESSOR DR.DIEGO ZACARDI AND MSC.FABÍOLA SILVA

1

新研究顯示,這是全世界距離最長的淡水魚遷徙,因此為這種特殊的動物帶來許多危險。

魯氏短平口鯰(圖為來自巴西的稚魚)又稱為月光鴨嘴,身體呈金黃色。 PHOTOGRAPH BY PROFESSOR DR. DIEGO ZACARDI AND MSC. FABÍOLA SILVA

魯氏短平口鯰(圖為來自巴西的稚魚)又稱為月光鴨嘴,身體呈金黃色。 PHOTOGRAPH BY PROFESSOR DR. DIEGO ZACARDI AND MSC. FABÍOLA SILVA

魯氏短平口鯰(Brachyplatystoma rousseauxii)是一種分布於巴西亞馬遜河河口的巨鯰,當羅納多.巴瑟姆(Ronaldo Barthem)在幾十年前開始研究這種動物時,他很困惑為什麼找不到成魚。他想知道這種可長到1.8公尺長的金黃色魚類會去哪裡產卵?

多年的調查揭露了令人震驚的答案:魯氏短平口鯰會游過數個國家,一路游向南美洲另一邊,抵達安地斯山脈的山麓丘陵地帶,以完成自己的生命循環。根據近期發表在期刊《魚類與漁業》(Fish and Fisheries)的研究,這趟超過11000公里的來回旅程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淡水魚遷徙。

AD

ads-parallax

漫長的遷徙可能幫助魯氏短平口鯰提高生長率和存活率,因為幼年個體在遷徙途中能獲得非常多樣的食物,從藻類到昆蟲都包含在內。然而,跨越國界的長途旅程也讓重量可超過90公斤的魯氏短平口鯰更容易受到人類威脅的影響,包括過度捕撈和水力發電壩。

魯氏短平口鯰(圖為巴西亞馬遜河下游的成魚)是一種深受當地民眾喜愛的海鮮,每年可從亞馬遜流域捕獲數公噸。PHOTOGRAPH BY PROFESSOR DR.DIEGO ZACARDI AND MSC.FABÍOLA SILVA

魯氏短平口鯰(圖為巴西亞馬遜河下游的成魚)是一種深受當地民眾喜愛的海鮮,每年可從亞馬遜流域捕獲數公噸。PHOTOGRAPH BY PROFESSOR DR.DIEGO ZACARDI AND MSC.FABÍOLA SILVA

也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遷徙型淡水魚自1970年以來已減少76%,使牠們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動物群之一。

儘管情勢嚴峻,但遷徙型魚類歷來受到的保護一直很少。在聯合國管理的國際條約《遷徙物種公約》(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所列的1200種動物中,只有兩種是遷徙型魚類:一種是極危的湄公河巨鯰,另一種是湖鱘。

不過,這個數字在2月翻倍了,當時魯氏短平口鯰和另一種來自亞馬遜河的巨鯰伐氏短平口鯰(Brachyplatystoma vaillantii)成為該條約首次納入的兩種南半球魚類。

這則消息讓許多魚類專家感到欣喜,其中包括巴西貝倫哥爾地博物館的生態學家巴瑟姆。他說:「這或許是最有希望促進〔亞馬遜〕水域生態系保育工作的計畫。」

英國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的國際政策副總裁蘇珊.利柏曼(Susan Lieberman)表示,舉例來說,這張名單可能促進動物遷徙路徑上各個政府間的協同合作,有助於制定更好的保育計畫。

豐富的遷徙型魚類

身為頂級掠食者,亞馬遜河的七種巨鯰對於河系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遷徙型魚類占亞馬遜河商業漁產的80%;不論是小型手工捕魚還是工業捕魚,都密切追蹤魯氏短平口鯰及伐氏短平口鯰的季節性動向。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也依賴漁獲資料、仔稚魚研究、實地觀察來了解這些魚類的活動。(了解如何每天在亞馬遜河發現新物種。)

魯氏短平口鯰的一生始於安地斯山脈附近,而出生之後,仔稚魚會在水中漂浮,順流而下前往河口。這種魚的壽命可達17年,當仔稚魚成為亞成魚時,會返回亞馬遜河西部產卵,途中經過數個國家,包括巴西、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體型較小的伐氏短平口鯰會進行距離較短但過程相似的遷徙,不過牠們確切的產卵地仍屬未知。

巴西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的巨鯰專家吉列爾莫.埃斯圖皮南(Guillermo Estupiñán)說:「歸巢行為會使這些魚回到出生地產卵,表示這種記憶可能不受距離和遷徙路徑途中各種環境所影響。」

每年大規模的洪泛脈動(flood pulse)會讓亞馬遜河及其一千多條支流改變形貌,淹沒森林覆蓋的溼地,並創造不同棲地拼接在一起的地景,這種現象也有利於魚類尋找繁殖地或覓食地的遷徙行為。

近期刊登在《魚類與漁業》的研究顯示,亞馬遜河至少有223種遷徙型魚類,但真正的數字或許遠遠更高。

對於巨鯰而言,過度捕撈依然是一大問題:2007年,科學家估計亞馬遜盆地每年至少捕獲1萬500公噸的魯氏短平口鯰。在巴西經營新熱帶環境顧問公司的魚類生物學家莉西安.哈恩(Lisiane Hahn)說,自此之後,巴西並未更新這類統計數據,但目前已有計畫要恢復監測。

然而,水力發電壩可能產生更加危及生存的威脅。雖然亞馬遜河的主幹上沒有水力發電壩,但長久以來一直有在整個河系其餘區域建造數百座水力發電壩的計畫,而這些工程可能截斷巨鯰的遷徙路徑。

2012年馬代拉河上建造兩座水力發電壩之後,哈恩花了八年時間標記和追蹤當地的數百隻魯氏短平口鯰及伐氏短平口鯰。她發現沒有一條魚能通過水壩。因此,她的研究顯示,在玻利維亞的馬代拉河上游源頭,魯氏短平口鯰數量大幅減少。

才剛開始

《遷徙物種公約》有兩張名單,一張是面臨滅絕威脅的物種,另一張是跨越國境且需仰賴國際合作才能生存的物種。這兩種巨鯰目前尚未面臨即將滅絕的風險,但已納入第二張名單。

科學家呼籲設立能保護重要遷徙型魚類棲地的全球「泳道」(swimway),作用類似陸上的動物遷徙廊道。巴瑟姆和其他人也希望該公約的名單能納入更多遷徙型魚類,因為將近900種魚類至少會在淡水中進行部分遷徙,符合納入標準。

巴瑟姆曾大力促成魯氏短平口鯰漫長遷徙的測繪工作,他補充說,新技術將為研究亞馬遜魚類的驚奇旅程帶來新線索。

他說:「我們才剛開始了解這些遷徙而已。」

 

斯特凡.洛夫根(Stefan Lovgren)定期為《國家地理》撰稿,並與澤布.霍根(Zeb Hogan)合著2023年出版的《追逐巨魚:尋找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Chasing Giants: In Search of the World's Largest Freshwater Fish)一書。

 

延伸閱讀:目擊4.3公尺巨魚,消失魚種有望重返哈德遜河! 為何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仍未現身?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