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Mar. 25 2024

生多所野生動物急救站成立30年 教大眾減少人為傷害分享保育撇步

  •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是臺灣石虎指定救傷醫院。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是臺灣石虎指定救傷醫院。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 黑面琵鷺野放訓練。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攝影: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黑面琵鷺野放訓練。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攝影: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 獸醫師評估黑熊手掌受傷狀況。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攝影:梁翠芳

    獸醫師評估黑熊手掌受傷狀況。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攝影:梁翠芳

  •  救傷復原中的穿山甲。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救傷復原中的穿山甲。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成立30年記者會,總計救傷逾1萬4000隻野生動物,從麻雀到臺灣黑熊來者不拒。攝影:廖靜蕙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成立30年記者會,總計救傷逾1萬4000隻野生動物,從麻雀到臺灣黑熊來者不拒。攝影:廖靜蕙

1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急救站)成立30年,救傷逾1萬4000隻野生動物,從麻雀到臺灣黑熊來者不拒,從早期救傷黑面琵鷺中毒的挫敗中成長,一路走來,隨著時代更迭賦予不同任務,不但成為臺灣石虎指定救傷醫院,也是救傷穿山甲數量第一的醫院,更打破傳統思維,以幫助野生動物重返棲地為念。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是臺灣石虎指定救傷醫院。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是臺灣石虎指定救傷醫院。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從野生動物生死 認知保育責任與時代任務

「這座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的成立早已超越當初設定的目的,從最基本的急救擴張到多功能完整、教學級的動物醫院。」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主任楊嘉棟說。

AD

ads-parallax

1993年底成立的野生動物急救站,首個任務就是2003年搶救臺南爆發的黑面琵鷺肉毒桿菌集體中毒事件,死傷73隻搶救17隻並野放。2007年將急救站納入林務局野生動物急救照顧系統之後,有了固定預算;因舊有急救站場域離辦公室、遊客太近,為了適度隔離,避免增加人畜共通的疾病散播,又興建了一座站在野生動物救傷角度思考的醫療大樓,2018年遷址入住。

急救站已成每年各院校獸醫系大學生競相爭取實習之處,此處種類眾多的野生動物病例,培育許多優秀的獸醫夥伴,不但肩負野生動物救傷使命,也擔負人才育成。這幾年更強調域外繁殖保存技術,透過救傷個體,探索動物行為及繁殖生理學各方面的數據、經驗,對於後續野生動物繁殖或野外族群擴張提供解方。

「當時黑面琵鷺中毒,甚至不惜動用治療人類肉毒桿菌的抗毒素。」生多所副研究員林桂賢說,在後續救援中不斷導入肉毒桿菌抗毒素治療、建立完善的治療模式,使得之後救傷的123隻黑面琵鷺,野放90隻,達七成野放率的成效。如今不但建置符合臺灣野生動物的救傷照養流程,更進一步加強化野放訓練。

黑面琵鷺野放訓練。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攝影: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黑面琵鷺野放訓練。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攝影: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從傳統救傷顧及重返棲地 減少留置增加野放訓練

急救站的任務隨著時代調整,早年是黑面琵鷺救傷不可或缺的夥伴,如今更成為國內石虎指定救傷的專門醫院,也是穿山甲救傷數量最多的救援單位,並從傳統救傷照顧,利用累積的經驗發展野放策略。

從研究追蹤資料顯示,石虎受犬隻攻擊的性別,男多於女,後續的野放訓練便加強石虎對付犬隻的訓練,讓石虎認知到犬隻是不友善的存在,避免喪生犬口。在穿山甲救傷目標設定上則為提升野放率。急救站截至目前共救傷540隻、野放300隻穿山甲,野放率超過六成。

隨著醫療大樓成立提升功能,包括增加野放場所設置、建立監視系統,以此處理野放評估,減少救傷過程中的人為干擾。在治療過程中,即顧及野放的可能、提供一定的野放訓練,以此縮短留置時間;並依不同物種建立物種訓練流程、野放評估標準及訓練場域,以及符合牠們野外需求的仿生籠舍。

野放過程增強與民間、宗教團體或公家單位連結,喚起大眾關心並加入野生動物保育。野放追蹤則與不同單位就不同物種合作,將野放追蹤資料提供給中心,目的是提升野放之後的存活率。

近年來也建立野外臺灣黑熊救援能力,三年來搭配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的黑熊救援行動,合作至今,已出動救援過四次野外受困的臺灣黑熊。

獸醫師評估黑熊手掌受傷狀況。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攝影:梁翠芳

獸醫師評估黑熊手掌受傷狀況。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攝影:梁翠芳

主流化改善交通防檢疫一起來 降低傷害野動人為因素

急救站從野生動物救傷延伸觸角,增加外部溝通連結。例如與交通部合作,透過救傷經驗,提供交通設施改善意見;或與防檢疫行政試驗單位合作疾病檢驗,監測口蹄疫、非洲豬瘟等豬瘟、禽流感、狂犬病等疫情發展,防堵人畜共通傳染疾病和新興疾病的傳播於未然。

「臺灣在野生動物保育及醫學不輸先進國家,許多面向、很多經驗都讓其他國家專家驚艷。」楊嘉棟在參與急救站過程領悟到健康一體(One earth, One health)的道理,人類健康福祉的意涵,也包括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健康,彼此之間息息相連、無法切割。

楊嘉棟受訪時肯定國內野生動物救傷機制,尤其救傷單位彼此間合作、交流分享的重要性,提升臺灣保育醫學的能見度。例如穿山甲所使用的食品,一開始來自臺北市立動物園研發的配方,但經過急救站實務經驗調整之後,新的配方數據也會回饋臺北市立動物園,並與其他單位分享交流。每年為圈養黑熊健檢時,急救站也會邀請包括屏科大、野灣、臺北市立動物園等救傷安置單位的獸醫師前來觀摩實習。

 救傷復原中的穿山甲。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救傷復原中的穿山甲。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野生動物野外棲息自有邏輯,救傷資源也許盡可能保留給因面對天敵、氣候衝擊這些不可抗條件導致的傷害,因此如何謹守人類行為分際,減少人為造成的傷害,是降低社會成本的重要因素。

從30年來野動急救站的經驗,楊嘉棟感受到臺灣社會有許多對土地、生態友善的民眾,這是持續野生動物救傷的動力。至於流浪動物和野生動物之間偶有衝突,則需持續溝通。以這幾年穿山甲救傷為例,2/3都是受遊蕩犬隻攻擊所致。一些敏感生態區位,移置遊蕩犬隻到適當位置,都能預期減少野生動物救傷、節省社會成本。

「無論野生動物或毛小孩,適得其所才是問題解決之道。」楊嘉棟舉例,野生動物有合適的棲息環境,毛小孩(飼養犬貓)也有溫暖的家庭照顧。另外,野外餵養野生動物也不是真正的愛護或照顧牠們,只會徒增加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成立30年記者會,總計救傷逾1萬4000隻野生動物,從麻雀到臺灣黑熊來者不拒。攝影:廖靜蕙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成立30年記者會,總計救傷逾1萬4000隻野生動物,從麻雀到臺灣黑熊來者不拒。攝影:廖靜蕙

 

為保育盡心 降低傷害野動的人為因素

並非所有問題都得讓民眾不惜交通送到特生中心急救站。當民眾遇到受傷野生動物,請先「停、看、聽」,觀察個體狀況,若仍無法確認,可先電話諮詢。例如有些野生動物不是「救」的問題,很可能是幼鳥習飛,只要適度引導回到巢或樹枝就可以處理。這類問題,透過電話諮詢,即能初步為民眾解惑,無須耗費交通資源,也讓救傷人力更專注於需要搶救的動物身上。

臺灣穿山甲族群數量穩定,當全球穿山甲因盜獵大量消失時,更凸顯這項保育成果的珍貴。然而臺灣的穿山甲族群因獸夾、野狗攻擊、道路開發造成的路殺,仍威脅其生存。詹芳澤認為,人為因素的控制有助於穿山甲保育,守法不放置獸夾、控制、降低野化犬族群數,都是努力之處。參〈用1/4世紀銘刻臺灣保育史 野動急救站入新厝 擴大救傷能量〉。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NOV. 2024

AI世紀革命

從醫學、考古、太空探索到動物溝通,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急速拓展科學新疆界

AI世紀革命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