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 新北報導
新北瑞芳、雙溪交界的「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總長3.19公里,由廢棄鐵道改建而成,因保留了洞口天然水池,鏡面反射出三貂嶺翠綠山色的倒影,吸引不少遊客前往。隧道內生態豐富,有臺灣特有種「臺灣葉鼻蝠」棲息,還能欣賞鐘乳石與百年鐵道交織而成的歷史建物。
想要一窺隧道美景,無論平假日都必須事先預約,但自3月底開始,新北市觀光旅遊局取消平日預約,改為人流總量管制,隧道內不得同時超過120人。與此同時,卻有隧道內蝙蝠數量驟減的質疑聲音。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 新北報導
新北瑞芳、雙溪交界的「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總長3.19公里,由廢棄鐵道改建而成,因保留了洞口天然水池,鏡面反射出三貂嶺翠綠山色的倒影,吸引不少遊客前往。隧道內生態豐富,有臺灣特有種「臺灣葉鼻蝠」棲息,還能欣賞鐘乳石與百年鐵道交織而成的歷史建物。
想要一窺隧道美景,無論平假日都必須事先預約,但自3月底開始,新北市觀光旅遊局取消平日預約,改為人流總量管制,隧道內不得同時超過120人。與此同時,卻有隧道內蝙蝠數量驟減的質疑聲音。
臺灣葉鼻蝠是臺灣特有種,增添隧道生態特色,吸引遊客拍攝。攝影:廖禹婷
踩著沾染濕氣的鋼筋高架棧道,在負責隧道改造的達觀規劃設計主持人吳忠勳的引領下,各種生態構想及巧思如數家珍。
吳忠勳解釋,工程上為解決滲水結構,多會直接以噴漿工程跟水「硬碰硬」,這麼做雖然方便行事,卻會抹去過去磚瓦結構的痕跡,鐘乳石景觀也會消失,因此當初設計時改以在隧道壁上打洞增加排水,讓水「繼續流、繼續滴」的同時減低對整體結構的壓力。
為了減低對隧道內生物的光害,棧道兩側只打上微弱燈光,隧道壁在光源照射之下, 顯現出鐵道百年的歷史痕跡,步行過程中隧道頂端的滲水不時會滴落,仔細觀察還會發現頂拱有一支支細小的鐘乳石柱。
因為長年的封閉,數十年的滲水在底部形成像河流一般的積水層,不僅孕育出一個小小生態系,也是臺灣特有種「臺灣葉鼻蝠」取水及覓食的重要場所。吳忠勳說,以鋼筋架高棧道而非直接鋪水泥地,就是為了保存原有生態系,讓民眾除了欣賞隧道本體,也能感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隧道內充斥著鐘乳石景觀。攝影:廖禹婷
達觀規劃設計主持人吳忠勳。攝影:廖禹婷
即使是平日上午,隧道內人潮依舊不少。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也是全臺第一條由鋼筋構成的自行車道。人聲、笑聲伴隨著響鈴聲,騎乘遊客不時呼嘯而過。事實上,隧道內使用空間有限,為減少交通衝擊及安全事故,原本網路事先申請才能進入,每日分為上下午兩梯次、各開放120人次。
為了回應遊客通行及觀光行銷推廣需求,觀旅局今年3月28日起取消平日網路預約,改採人數總量管制,隧道內不得同時超過120人。隧道開放後,備受民眾歡迎,同時也帶來人為干擾,此處的臺灣葉鼻蝠更是面臨新的挑戰。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遊客絡繹不絕。圖片來源:新北市政府工務局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自日治時期1921年完工後通車,1985年臺鐵公司將單軌鐵道改為雙軌後就遭封閉廢除。2019年起歷經3年多整修,2022年7月試營運,2023年1月正式營運。
三貂嶺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正堂受訪表示,慕名而來的遊客眾多,假日的三貂嶺火車站,上下車乘客往往不到十位數,自從隧道開放後最多可達2000多人,就連平日也會有數百位遊客。
吳忠勳回憶,工程期間蝙蝠數量「隨便數都有50隻」,步行過程甚至會有大群蝙蝠飛舞而過,自從平日取消預約制,隧道內蝙蝠隨即驟減,僅剩寥寥無幾的10多隻,減少了至少三倍,導覽員也曾向他反應蝙蝠減少的狀況。
吳忠勳質疑,當年進行隧道改造工程,一年四季都在隧道週邊,並沒有發現蝙蝠因遷移而大幅減少。若生態監測證實數量下降,就代表現在的使用模式是不對的。隧道附近觀景臺的工程還在進行,吳忠勳至今都時常回去走動。
他憂心,無論是否管制人數總量,取消預約制都會帶來更多人潮,且現場管理員也無法有效約束遊客不當行為,「生態被破壞要回復是非常難的,不是人不要來兩天就沒事了。」他曾親眼所見,遊客大聲喧嘩或唱歌、自行車隨意響鈴、用手摳鐘乳石及閃光燈照蝙蝠。
三貂嶺隧道最著名的鏡面水池,新北市長侯友宜也在此拍出倒影畫面。圖片來源:新北市政府工務局
對於蝙蝠減少一事,觀旅局表示,每年11月至隔年3月是臺灣葉鼻蝠的冬眠期,冬眠結束後會遷移到不同地方活動及繁殖。另一方面,自行車通過路面、響鈴聲、腳步聲及談話聲確實會干擾蝙蝠棲息,未來會加強入園宣導並安排現場管理人員口頭宣導,並持續進行生態監測調查,滾動評估及精進隧道管理。
觀旅局也表示,隧道人流量平時都有記錄,但不便對外透露。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