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Mar. 17 2023

麻雀變少了嗎? 特生中心公布國家級鳥類指標 成亞洲第二

  • 麻雀。圖片來源:中華鳥會提供

    麻雀。圖片來源:中華鳥會提供

  • 繡眼畫眉。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繡眼畫眉。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 正面臨族群數量減少危機的鳥類。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正面臨族群數量減少危機的鳥類。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 臺灣竹雞族群量減少可能與商業獵捕有關。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臺灣竹雞族群量減少可能與商業獵捕有關。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1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近年來「麻雀變少」成為熱議話題,特生中心3月13日召開記者會,透過分析國內100種繁殖鳥十年來的數量變化趨勢,建置「臺灣森林鳥類指標」及「臺灣農地鳥類指標」兩項國家級指標,也讓臺灣成為繼印度後,亞洲第二個發布複合物種指標的國家。

分析結果發現,森林、農地鳥類族群數量大致呈現緩慢成長,僅臺灣特有鳥類臺灣竹雞、繡眼畫眉顯著減少。麻雀、白頭翁等鳥類沒有顯著變化,但落在「及格邊緣」,族群數稍有減少就將列入顯著減少名單。

麻雀。圖片來源:中華鳥會提供

麻雀。圖片來源:中華鳥會提供

鳥類族群十年來穩定成長 僅臺灣竹雞、繡眼畫眉顯著減少

近年來「麻雀變少」成為熱議話題,為呈現鳥類族群變化,特生中心運用「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自2011年至2019年的資料,分析臺灣100種繁殖鳥數量變化趨勢,包含52種森林鳥類、20種農地鳥類及28種棲地不特定鳥類,並建置出兩項國家級複合物種指標。

個別鳥種數據顯示,共11種鳥類數量顯著增加,臺灣竹雞及繡眼畫眉兩種臺灣特有種則顯著減少,其餘87種沒有顯著變化。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說,減少原因有待分析,不過可能與農地人為干擾及商業獵捕有關。

族群無顯著變化的鳥類中,仍有些鳥種趨勢落在「及格邊緣」。林大利指出,粉紅鸚嘴、鉛色水鶇、白頭翁、麻雀、棕背伯勞及大卷尾等六種鳥類,一旦數量再減少就將列入顯著減少名單,這些鳥類常棲息於草生地和溪流,多為肉食性鳥類。

繡眼畫眉。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繡眼畫眉。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借公民科學之力 特生中心建置國家級複合物種指標

「臺灣過去十年森林、農地環境的鳥類都算穩定成長」,林大利根據分析結果指出,農地、森林鳥類兩項指標皆呈現緩慢增加。不過他提醒,農地環境人為干擾頻繁,指標容易出現波動。

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指出,鳥類族群監測指標可了解每年鳥類族群變化,更是評估生物多樣性指標的重要依據,也有助於國家施行保育政策。

「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是由特生中心、臺灣大學及中華鳥會共同推動的公民科學計畫,自2009年起每年號召全臺鳥友定期定點調查鳥類,長期監測族群數量變動趨勢,十年來累積23.7萬筆資料。林大利指出,以往必須耗費4至5年才能成功完成某特定樣點鳥類監測,公民科學家參與協助能大大提升蒐集監測數據的效率。

正面臨族群數量減少危機的鳥類。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正面臨族群數量減少危機的鳥類。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全球有254項複合物種指標,但大多集中於歐洲,直到2020年印度才首次發表亞洲第一項國家級指標,這次臺灣成為亞洲第二個發布複合物種指標的國家。研究論文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生態指標》(Ecological Indicators)。

至於鳥類為什麼適合當成指標?林大利比喻,我們會用體溫來反應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如果想知道森林或農地環境好不好,也需要一個具體指標。而有繁衍需求的鳥類是要求嚴格的敏感物種,一旦環境異常就會馬上離開,可精準反映環境現況。

他預告,目前已在國家公園內嘗試建立兩棲類指標,未來將擴及高山鳥類、臺灣獼猴、日行性猛禽等生物類群。待族群拼圖逐步到位,就能形成「國家保育儀表板」,精準呈現臺灣環境變化。

臺灣竹雞族群量減少可能與商業獵捕有關。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臺灣竹雞族群量減少可能與商業獵捕有關。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