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瑞氏海豚身上的日記──體表傷疤鑑識
臺灣位處熱帶與副熱帶交界地區,黑潮穩定地流經東海岸,洄游性魚類隨著季節自然地乘著黑潮洄游至此,部分鯨豚也為了捕食隨之而來;東海岸陡降的海底地形,造就了多樣的棲地讓食性不同的鯨豚能夠在此覓食和休息。良好的環境再加上各項合適條件,周圍海域曾記錄過可以見到的鯨豚種類約30多種,為全球鯨豚物種的三分之一。
儘管鯨豚保育在國際上已經推廣倡議多年,臺灣也自1990年將鯨豚納為保育類動物,要再捕捉已不可行,但鯨豚在海洋中的威脅並未隨著時間減少,甚至更加嚴峻。
撰文: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行銷企劃|林亭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
刻在瑞氏海豚身上的日記──體表傷疤鑑識
臺灣位處熱帶與副熱帶交界地區,黑潮穩定地流經東海岸,洄游性魚類隨著季節自然地乘著黑潮洄游至此,部分鯨豚也為了捕食隨之而來;東海岸陡降的海底地形,造就了多樣的棲地讓食性不同的鯨豚能夠在此覓食和休息。良好的環境再加上各項合適條件,周圍海域曾記錄過可以見到的鯨豚種類約30多種,為全球鯨豚物種的三分之一。
儘管鯨豚保育在國際上已經推廣倡議多年,臺灣也自1990年將鯨豚納為保育類動物,要再捕捉已不可行,但鯨豚在海洋中的威脅並未隨著時間減少,甚至更加嚴峻。
黑潮與友善賞鯨業者多羅滿賞鯨公司合作,在花蓮海域從事海上解說及鯨豚生態基礎調查,至今已超過20年。黑潮長期關注花紋海豚(Risso's dolphin, Grampus griseus ),除了因為牠們是花蓮海域常見鯨豚之一,更因為花紋海豚皮膚的特性容易在身上留下各式各樣玩耍、覓食或打鬥的痕跡,因此我們能夠透過照片觀察和紀錄,並進一步做Photo-ID個體辨識。
查看照片,不時發現海豚身上有不同形狀及大小的傷口,這些傷口輕微的可能影響鯨豚的健康及覓食等行為,而嚴重的傷口則可能會直接造成鯨豚死亡。雖然沒辦法確切知道這些傷口的成因,但透過推論可以將之區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影響」兩種類型。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傷口,像是同伴之間的齒痕,或是被達摩鯊、掠食性的鯊魚所咬傷;人為活動所造成的傷害,例如漁具纏繞、船隻的螺旋槳撞擊、誤食漂浮於海面的人造廢棄物等。透過觀察鯨豚身上的傷疤,我們可以檢視人類活動和鯨豚生態之間的關係,也能找出影響鯨豚生存的潛在威脅。
攝影|江文龍
攝影|江文龍
花紋海豚剛出生時是灰黑色的,因為皮膚的特性,使得牠們容易因玩耍、覓食或打鬥留下白色疤痕,並隨著歲月流轉而不斷增加。最常見的傷痕莫過於牠們身上那一排排像是被梳子刮過的平行痕跡──齒痕,通常是海豚們之間互咬所造成的。齒痕有相等的間距,而因為不同種類的牙齒疏密程度不同,我們也可以藉由傷痕間距的大小,來判斷是同種之間互咬,還是被其他種類的鯨豚所咬、或被其他海洋生物攻擊。
攝影|江文龍
攝影|江文龍
達摩鯊是棲息在深海的小型鯊魚,能吸附在大型魚類或鯨豚身上,用利齒咬穿獵物的皮膚,迅速地留下一個不大但卻很深的傷口,形狀有如圓餅乾,所以達摩鯊又被稱為「Cookie Cutter Shark」。然而達摩鯊並不是每一次出擊都能順利將獵物身上的皮膚和肉咬下,所以我們也能在鯨豚身上觀察到空心的半圓或圓形痕跡。另外,花紋海豚以頭足類為主食,因此在海豚的嘴邊或頭附近,我們也可以看到牠們獵捕魷魚時,魷魚奮力抵抗留下的圓形吸盤痕。
攝影|江文龍
鯨豚的胎兒在子宮裡是呈現彎曲的姿勢,所以在剛出生的幼鯨身上會看見一道一道摺痕,我們稱之為「胎摺(Foetal Folds)」。這些摺痕在寶寶出生後幾周至幾個月之間會留在身體兩側,之後隨著時間成長逐漸消失。
攝影|余欣怡
臺灣的漁業活動頻繁,如果是漁業作業中無意捕捉到其它生物稱為「混獲(Bycatch)」,鯨豚無法閃避時會不慎纏繞在漁網上。若漁網或魚線緊緊纏在鯨豚身上,會造成明顯的網痕,或甚至慢慢陷進牠們的皮肉中。在東海岸被數次目擊的花紋海豚老朋友「拉鍊」,因為背部前方有像拉鍊一般的環狀傷痕而得名,我們推測牠可能曾經中過漁網,奮力掙扎逃脫後留下一圈一圈環繞身體的傷痕。
攝影|江文龍
攝影|江文龍
根據國外文獻指出,因為海豚背鰭前緣的結構比較堅固、結實,研究者認為前緣上的缺口,較可能是受到人類活動如漁具纏繞所造成。左圖花紋海豚背鰭前緣上的壓痕,可能是由漁網或魚線所造成;右圖花紋海豚背鰭前緣上有切口,可能是由漁網、魚線、或是船隻螺旋槳所造成,至於背鰭上有穿洞的痕跡,目前尚無法推論可能原因。
攝影|江文龍
花紋海豚嘴邊明顯的白色痕跡,也是癒合後的傷疤,推測很可能是被魚鉤所傷。造成這類傷疤的原因,可能與延繩釣漁法較相關,使用範圍不論遠洋近海都算常見,若延繩釣魚鉤上的餌正好是魷魚、秋刀魚時,花紋海豚就可能容易因覓食而遭魚鉤拉扯所傷。
攝影|陳冠榮
攝影|陳冠榮
在野外,被削斷背鰭的鯨豚其實並不少見,造成這種傷害的原因有許多。舉例來說,如果是平整俐落的斷裂面,可能是受到人為的影響例如刀割、船隻螺旋槳撞擊,或是漁網魚線所造成(尤其是在斷裂側面伴隨其他疤痕的情況下);如果背鰭斷裂面呈現鋸齒狀,則可能是受到鯊魚襲擊。
海豚的背鰭雖無直接幫助游泳的功能,但仍有破浪或平衡的作用。背鰭有缺陷的海豚,看似仍能和其他海豚一樣正常行動,但會不會比較無法追上食物、跟上同伴?會不會更容易短命或甚至間接導致牠們死亡?這些都需要長期的調查與研究才能夠得知。
攝影|江文龍
攝影|江文龍
船隻撞擊所造成的傷害,包含外表看不太出來的內出血,以及遭螺旋槳打到的切割傷。通常螺旋槳造成的切割傷是數個平行、等距的切口(但也有一些是單個切口),透過切口之間的距離還有切口的長度,可以判斷螺旋槳的尺寸和旋轉速度。若因撞擊力道大造成比較深的傷口,可能導致鯨豚嚴重內傷或因感染而死亡。左圖花紋海豚背鰭上的平行等距切口,以及右圖尾幹上的凹陷處,皆可能是因螺旋槳撞擊造成。另外,如果你有注意到右圖的花紋海豚身上有一條紅色的傷口,那條是新鮮的咬痕,可能是同伴打架造成的。
攝影|江文龍
在海上觀察多年,我們曾目擊花紋海豚爭相搶奪海面的塑膠袋玩耍,牠們會用背鰭或是尾鰭去把玩。原本就會玩海草的花紋海豚,儘管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吃下塑膠垃圾,但我們仍會擔心如果今天牠們處於生病、虛弱的狀態,就可能不小心把垃圾吃下肚,因無法消化導致「吃不下但很餓」的狀態,讓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甚至擱淺死亡。如果今天海豚玩的是可能纏繞在身上的垃圾或是繩索時,也有可能對牠們造成致命傷害。
直至今日,科學家仍無法確定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帶來的確切影響,但當我們從鯨豚體表傷疤瞭解造成的原因後,接下來也將回顧黑潮的Photo-ID資料庫中篩選出較常出現的花紋海豚個體,並以其照片進行傷疤分析,希望更確切地瞭解在鯨豚身上人為影響的傷疤比例,並評估影響程度。
解碼鯨豚身上的傷疤,我們希望找到能夠達到「預防」的鯨豚保育策略。目前我們能夠分析的都是已經癒合、將要癒合的傷痕,或有更多無法癒合的生命就已沉落海底,也許短時間內也無法有顯著的改善,但亂無章法的限制措施亦無法達到實質保育效果,更令人擔憂的是引起無端的對立,仍須提出實際的調查數據與事實來找出造成鯨豚生態威脅的核心議題,並探究未來在鯨豚保育工作中能夠落實的善後與預防策略,才可能遊說政府以政策開出對症下藥的處方。
人與自然的互動,對彼此總會有傷害,然而傷害不會因為禁止、限制而不再發生。人們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以親疏遠近的關係來關懷與自己生活連結最緊密的事物,對於臺灣周圍常見的鯨豚,我們都還不夠瞭解,也因此還沒有找到和諧相處的方式,相信透過更多的調查與研究,會讓我們持續的經由瞭解與反思找到人與鯨豚的和諧相處之道。
1. Prevalence of External Injuries in Small Cetaceans in Aruban Waters, Southern Caribbean, Jolanda A. Luksenburg, 2014
2. Age Determination – Cetaceans, Marine Mammal Anatomy & Pathology Library
3.《從傷疤看鯨豚擱淺的可能原因》,中華鯨豚協會,2018
4.《鯨豚的身上的痕跡,是人為還是大自然所為呢?》,成功海洋環境教室,2017
5.《痛心!直擊花紋海豚大玩塑膠袋 恐誤食》,環境資訊協會,2018
本文轉載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臺灣第一個為「鯨豚與海洋」發聲的民間非營利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