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紋海豚(Grampus griseus),也稱為瑞氏海豚(Risso’s dolphin) ,是花蓮海域常見的老朋友,從外觀來看,牠們有顆圓圓的大頭,常被討海人稱為大頭仔、和尚頭,除此之外,花紋海豚跟多數海豚的氣質也不同,牠們時常跟船保持一段距離,在海面上優雅、緩慢地游,也不太會主動靠近船隻,而有經驗的船長們也會控制好賞鯨船跟花紋海豚間的距離,讓遊客們能觀察牠們悠哉悠哉的海洋慢活風,同時降低對牠們的影響。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探索過去23年的賞鯨目擊資料,一起認識這群神秘客「大頭仔」吧!
花紋海豚會在身上寫日記?
臺灣的花紋海豚成年體長約2至3公尺,體重約200至300公斤,牠們剛出生時體色會由淺灰轉變為近全黑,隨著歲月流轉,身上可能會因為自然或人為的因素,留下一些傷疤,體色也會變得越來越白(詳情請見:刻在海豚身上的日記──體表傷疤鑑識)。
我們會透過外觀、聲音、個性去認識一個人,而當人們想認識一隻花紋海豚時,通常是以牠們身上獨特的傷疤去辨認,而其中非常著名的就是一隻在2002年被命名的「來」,因為牠的背鰭上有著一個像異體字「來」一樣的傷疤,因而得名,而在這20年間,牠在東海岸被黑潮的夥伴們發現了好幾次呢!
在這23年的賞鯨目擊資料中,5種常見的鯨豚以常見程度排序,分別是:飛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花紋海豚(Grampus griseus)、熱帶斑海豚(Stenella attenuata)、弗氏海豚(Lagenodelphis hosei)與真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而透過過往資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所有鯨豚目擊記錄中,花紋海豚佔了26.0%,跟飛旋海豚可以說是花蓮海域的班底呢!
花蓮常見5種鯨豚種類目擊群次組成比例(鯨豚種類目擊群次組成比例 = 該種鯨豚的目擊群次數 ÷ 鯨豚總目擊群次數)
以花紋海豚1998年至2021年間起伏不定的種類目擊群次組成比例來看,高峰是在1999年的39.2%,最低為2005年的9.6%,整體而言,近五年的發現比例鮮少像早期幾年可接近四成左右,有略微下降的現象,因為本文的組成比例分母為「鯨豚總目擊群次數」,這個現象可以呼應到解說員們平常分享觀察和感受時聊到:「這幾年花紋海豚好像比較少見,倒是飛旋海豚似乎更常見了」。
那麼導致種類組成比例提高或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什麼呢?影響組成比例變化大致可歸納為自然環境因素與人為因素,自然環境因素如花紋海豚主要食物的品質與數量、海洋溫度變化影響的生產力、洋流位置擺盪等;或是人為因素像是賞鯨航程操作上的改變(如航程時間、航行海域等)、漁業及船運活動等都可能有關連,只是目前仍然無法有明確的定論。如有其他族群量的變化情形供參考,將可進一步討論賞鯨航程中紀錄之目擊比例變化的參考性。
花紋海豚歷年種類目擊群次組成比例變化(2001年無鯨豚目擊資料)
圖一彙整了過去23年由黑潮解說員在賞鯨船上記錄的花紋海豚目擊位置,共計2,630筆點位資料(資料經清理,已扣除未記、錯誤、重複的點位資料),據本圖所示,花紋海豚最北邊的紀錄在清水斷崖外海,最南端在磯崎的大石鼻山外海,離岸最遠的紀錄約20公里,而多數點位都集中在花蓮港、七星潭周邊。
花紋海豚偏好較深的海域,較常出現在大陸棚的邊緣至大陸陡坡海域,這或許與牠們喜愛吃的魷魚、花枝、章魚等頭足類動物的分布有關,這些生物多半出沒在比較深的海域,而許多花蓮的討海人也有提到,要釣獲南魷(花紋海豚主要食物)通常要到比較深、離岸較遠的海域。據圖二顯示,花紋海豚的熱區主要分布在花蓮港、奇萊鼻外海,離岸約5公里,七星潭外海也有一小塊熱區,這幾個熱區的水深落在500公尺至1,400公尺間,較飛旋海豚的熱區要來得更深、離岸更遠。
圖二、花紋海豚熱區圖(於每1 x1公里網格中花紋海豚目擊群次數)
飛旋海豚常見到母子對,那花紋海豚呢?
在2,783筆資料中(扣除未記母子對的資料),海豚群中有觀察到母子對的共有1,187筆,由此計算母子育幼群的組成比例為42.7%,值得一提的是,在部分照片中有發現具有胎摺(胎摺的成因是因為寶寶在胎兒時期會蜷曲在媽媽肚子裡,因此身體側邊會有一道一道的摺痕,稱之為胎摺 - Fetal folds,長大過程會漸漸消失)的寶寶,而這也代表花蓮外海或許有些區域是花紋海豚生產、育幼的重要區域。
圖三中的綠色點代表該次目擊有看到母子對群體,若無出現母子對則為紅色點,圖四為運用圖三「有母子對」的資料所建立的熱區圖,可見主要的熱區在花蓮港、奇萊鼻外海,七星潭外海也有一小塊較常發現母子對的區域。仔細比較後會發現,育幼群出現的熱區更為近岸,根據亞述群島的花紋海豚研究也有同樣現象,花紋海豚媽媽們帶著寶寶會更常出現在近岸區,可能需要尋找更安全(減少被鯊魚捕食)和海流稍弱(減少能量消耗)的海域棲息。
鯨豚現今活動的海域存在著海洋廢棄物、幽靈漁具、噪音與化學汙染等,這些事物本該遠離牠們的世界,但今日都是牠們在海洋中所要面臨的困境。我們期望能為鯨豚保留一片海洋綠洲,讓牠們能在這片海域裡生生不息,未來我們將分階段申請花蓮海域成為國際上的重要海洋哺乳動物區域 (IMMAs),若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見黑潮官網「海洋綠洲:東海岸鯨類保育計畫」。
太平洋的黑潮,是一股溫暖、清澈、流速穩定的洋流,身為陸地上的黑潮,我們希望持續做社會大眾與海洋的橋樑,讓民眾在認識、親近海洋的同時,也能更了解如何去愛護它。23年的賞鯨目擊資料是個重要的里程碑,賴於黑潮解說志工長期在海上的鯨豚紀錄,與多羅滿海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的長期合作,我們得以更深入了解臺灣周遭鯨豚的長期趨勢,未來我們將持續公民科學家的精神,共同為海洋盡一份心力,海好有我們在。
參考文獻
1. Mark Carwardine (2020). Handbook of 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 of the World.
2. NOAA Fisheries, Species Directory, Risso’s Dolphin
3. Hartman, K.L., Fernandez, M. and Azevedo J.M.N. (2014). Spatial segregation of calving and nursing Risso's dolphins (Grampus griseus) in the Azores, and its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 Marine Biology, 161(6): 1419-1428.
4. Hsin-Yi YU, Ching-Yi LIN, Wen-Jyh YU, Lien-Siang CHOU (2019). Distribution of Risso's dolphin (Grampus griseus) in the east-central coastal waters of Taiwan based on whale-watching records
附註:本文資料來源為1998年至2021年間,由黑潮培訓的解說志工以手持式GPS於賞鯨船上紀錄的花紋海豚資料。將無法確定目擊的種類資料篩選後,共有2,788筆花紋海豚目擊資料,因部分母子對、點位資料缺乏,母子對僅採用其中2,783筆資料,座標僅採用其中2,630筆資料,點位圖、熱區圖均以軟體QGIS繪製完成。因賞鯨航程為1.5至2小時,鯨豚目擊資料幾乎都集中在距花蓮港20公里以內的範圍。
本文轉載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臺灣第一個為「鯨豚與海洋」發聲的民間非營利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