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林大利 審校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12月上旬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雖然各國同意要在2030年前守護30%的陸地與海洋,但生態受威脅的程度仍比人類的行動快。9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再度更新紅皮書名錄,揭露全球最大的草食性哺乳類動物儒艮、44%的鮑魚物種、柱狀珊瑚面臨的滅絕危機。
儒艮雖在全球尺度為「易危」物種,但在東非的成年個體已低於250頭。圖片來源:Ahmed Shawky/IUCN
捕撈、氣候、疾病 海洋生物受多重威脅
IUCN紅皮書於1964年開始編製,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完整的名錄。名錄依物種瀕臨滅絕風險、是否已滅絕等分成九個等級。其中,生存受威脅的等級共三個,分別是「易危」(VU)、「瀕危」(EN)及最嚴重的「極危」(CR)。
紅皮書涵蓋的15萬388種物種中,有4萬2108種處於受脅狀態。海洋物種常受到過度捕撈、海洋污染、氣候變遷、疾病的影響。在1萬7903種海洋動植物中,有超過1550種面臨滅絕風險,當中有41%受到氣候變遷衝擊。
儒艮:東非成年個體低於250頭
儒艮雖然在全球尺度為「易危」物種,但在新喀里多尼亞海域,儒艮剩下不到900頭,屬「瀕危」等級,而東非的儒艮成年個體更低於250頭,已到「極危」等級。
東非海域儒艮的主要威脅是被漁具意外弄傷或捕獲;新喀里多尼亞海域則有走私問題。此外,海岸開發、海洋污染等會破壞海草棲地,進而導致儒艮食物來源不足。
鮑魚因成為盤中飧而被大量捕撈(圖為南非鮑螺)。圖片來源:Georgina Jones,iNatualist(CC BY-SA4.0)
鮑魚:人類捕食與海洋熱浪雙重威脅
作為人類餐桌上的美食,鮑魚在全球的生存狀況均不樂觀。根據紅皮書,54種鮑魚中就有20種面臨滅絕威脅。非法走私是南非鮑螺(Perlemoen Abalone,學名:Haliotis midae)數量下降陷入「瀕危」的主因。
海洋熱浪是另一個造成鮑魚死亡的原因,它會增加鮑魚染病的風險,導致黑鮑螺(Black Abalone,學名:Haliotis cracherodii)數量減少,列入「極危」。海洋熱浪也會讓藻類死亡,進而影響鮑魚的食物來源。
柱狀珊瑚因傳染病問題而快速減少。圖片來源:Francoise Cabada-Blanco/IUCN
柱狀珊瑚:爆發傳染疾病
分布在加勒比到千里達及托巴哥間的柱狀珊瑚(Pillar Coral,學名:Dendrogyra cylindrus)在紅皮書的等級從「易危」改列為「極危」。該物種自1990年族群量下降超過80%,主要的威脅來自石珊瑚組織損失病(SCTLD),這種疾病在四年前爆發,傳染力極強。此外,珊瑚白化與海洋污染也讓珊瑚更加脆弱、更容易染病。
學者籲:氣候變遷與生物危機一起處理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副教授貝絲.波利多羅(Beth Polidoro)指出,大西洋共有26種珊瑚列為「極危」,柱狀珊瑚只是其中之一。大西洋有過半的珊瑚因氣候變遷等因素而面臨更大威脅。這項警訊告訴我們,全球應盡快合作並展開行動。
IUCN總幹事布魯諾.奧伯萊(Bruno Oberle)指出,紅皮書揭露了全球生物面臨的滅絕風暴。他呼籲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危機一起處理,並且改變現有的經濟體系,否則,我們將失去海洋生物帶給人類的珍貴效益。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