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Dec. 19 2022

香港的白海豚正被噪音汙染淹沒

  • 帶著一身粉紅皮膚的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太洋駝海豚),會利用回聲定位來覓捕獵。但目前中華白海豚與其他動物,正飽受水下噪音汙染之苦。PHOTOGRAPH BY ROLAND SEITRE, MINDEN PICTURES

    帶著一身粉紅皮膚的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太洋駝海豚),會利用回聲定位來覓捕獵。但目前中華白海豚與其他動物,正飽受水下噪音汙染之苦。PHOTOGRAPH BY ROLAND SEITRE, MINDEN PICTURES

  • 一隻中華白海豚躍出香港大嶼山西側的海面,遠方還可見到往來的航運。PHOTOGRAPH BY WAYNE WU YING / WILD WONDERS OF CHINA, NATURE PICTURE LIBRARY

    一隻中華白海豚躍出香港大嶼山西側的海面,遠方還可見到往來的航運。PHOTOGRAPH BY WAYNE WU YING / WILD WONDERS OF CHINA, NATURE PICTURE LIBRARY

1

海豚仰賴聲音來社交與捕獵,而過去15年來在這個工業地區的嘈雜聲中,海豚的數量下滑了80%以上。

帶著一身粉紅皮膚的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太洋駝海豚),會利用回聲定位來覓捕獵。但目前中華白海豚與其他動物,正飽受水下噪音汙染之苦。PHOTOGRAPH BY ROLAND SEITRE, MINDEN PICTURES

帶著一身粉紅皮膚的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太洋駝海豚),會利用回聲定位來覓捕獵。但目前中華白海豚與其他動物,正飽受水下噪音汙染之苦。PHOTOGRAPH BY ROLAND SEITRE, MINDEN PICTURES

香港周圍有塊嘈雜的亞熱帶海域:巨大的貨輪川流不息;高速渡輪將匆忙的商務人士送往一棟棟高樓與會;沿海地帶蓬勃發展永無止境。這裡是地球上都市化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與此同時,香港附近的珠江三角洲也是近2000條中華白海豚(Chinese white dolphin)的家園,牠們可能是這個物種在世界上最大的離散族群(discrete population)。不過,根據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所言,「嚴重人為干擾」正導致中華白海豚的數量逐年下滑。

AD

ads-parallax

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香港境內的中華白海豚數量(主要棲息在大嶼山以南的水域)在過去15年間,下滑了80%以上。

「人為噪音正在悶死中華白海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鯨豚保育專案經理吳嘉怡(Doris Woo)說。

吳嘉怡及其團隊自2016年起持續監測珠江三角州水域十幾個地點的聲學情況,發現噪音(包含螺旋槳的嗡鳴、海床鑽探、拖網漁船等)縮減了中華白海豚高達45%的通訊範圍。

短暫喘息

中華白海豚別稱「海洋貓熊」,棲息在近岸河口淺水域的牠們,如今不僅面臨獵物枯竭、棲地流失、水汙染,以及船隻撞擊等威脅,愈來愈多關於噪音汙染負面影響的研究也敲響了警鐘。

中華白海豚仰賴聲音覓食、社交與導航,巨大的噪音可能導致對聲音敏感的牠們聽力受損甚至死亡。也正因如此,自2017年起中華白海豚與江豚(Indo-Pacific finless porpoise)這兩種香港本土鯨豚,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名錄評為「易危」(vulnerable)等級。

世界自然基金會與研究組織Seamar、風格集團水下聲學公司(StylesGroup Underwater Acoustics)、維多利亞大學 ,以及海威行有限公司(Oceanway Corporation Ltd)合作研究發現,在渡輪停止運作的COVID-19大流行期間,中華白海豚的覓食活動變得更加旺盛:相較於此前只能在8.5%的研究觀測中看到覓食情況,這段時間有70%的研究觀測都能發現覓食行為;社交活動也增加了近4倍。

一隻中華白海豚躍出香港大嶼山西側的海面,遠方還可見到往來的航運。PHOTOGRAPH BY WAYNE WU YING / WILD WONDERS OF CHINA, NATURE PICTURE LIBRARY

一隻中華白海豚躍出香港大嶼山西側的海面,遠方還可見到往來的航運。PHOTOGRAPH BY WAYNE WU YING / WILD WONDERS OF CHINA, NATURE PICTURE LIBRARY

無獨有偶,紐西蘭的研究也發現在2020年3三月的封城期間,航道上的環境聲級在12小時內下降了將近三倍,讓魚類與海豚的通訊範圍提升了65%。

「這個現象的規模與即時令人驚訝!」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麥特.派恩說:「效益立竿見影。」

噪音之害

專家指出人們長期忽視噪音汙染,2021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回顧型文獻在分析了500篇研究後發現,其中有90%的研究均指出過多的噪音對鯨魚、海豹、海豚等海洋哺乳動物,以及五分之四的魚類與無脊椎動物造成「嚴重傷害」。

「我們迫切需要改善噪音。」主導這篇回顧型文獻的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海洋科學教授卡洛斯.杜阿爾特(Carlos Duarte)說:「人們把所有焦點放在了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塑膠,以及棲地流失上,而海洋聲景所受到的威脅,卻沒有得到應有重視。」

杜阿爾特及其團隊發現,隨著海中「發聲」動物的減少與人為嘈雜的增加,海洋聲景正在改變。他們發現在過去50年間,主要航道上的船運低頻噪音增加了32倍。

馬里蘭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研究員班傑明.科爾伯特(Benjamin Colbert)指出,除了像是白海豚這樣的明星物種之外,噪音汙染的影響很可能擴及整個動物界。

科爾伯特說:「對於海豚、齒鯨、虎鯨這樣使用回聲定位、憑著聲音來捕獵的物種來說,一個更加安靜的海洋顯然十分重要,但有太多物種根本沒有被研究過。」而這個情況幾乎適用於世上近3萬種魚類。

在海洋中,聲音能比光線傳播的更遠,也因此廣受從磷蝦到魟魚的各種生物愛用。座頭鯨用地方方言唱著複雜的求偶歌曲;槍蝦利用空泡塌縮的聲波(震波)來擊暈獵物;而科爾伯特正在研究的毒棘豹蟾魚(Oyster toadfish),則會發出古怪的求偶聲。

需要改變

最近一次與吳嘉怡共乘小型研究船時,她用手比了比55公里長的港珠澳大橋。耗資近6000億新臺幣的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包含一條海底隧道及兩座人工島,在2018年啟用後連接了香港、澳門、珠海三地共構粵港澳大灣區。而港珠澳大橋不僅在長達十年的施工期間造成了大量噪音汙染,交通亦將迴響傳入海中。

「港珠澳大橋工程帶來了如此龐大的破壞與干擾,」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鯨豚保育專案經理吳嘉怡說:「但我們卻還沒能完全理解它的影響範圍。而且事情只會愈來愈糟。」

當然,除非做出改變才有轉機。世界自然基金會提出了幾種噪音管理辦法,諸如禁止在海豚棲息地施工、以自然為本的海岸重建、打擊非法漁撈、限制渡輪航速與出航頻率等。香港民意研究所 (Hong Kong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Institute)的調查發現,人們願意為了保護海豚而負擔較高的票價與旅行時間。

當然解決方案不只這些。船隊已經開始進行電氣化與裝配高效螺旋槳,尤有甚者,利用氣幕來替海底打樁作業降噪,或以喇叭播放健康珊瑚礁的聲音吸引魚群到退化的珊瑚礁定居。歐盟更在規章架構中訂定了世界第一項致力於降低人為海洋噪音的目標。

但這些措施在香港可謂知易行難。香港進行中的開發計畫包括一條93公里長的海底天然氣管道,以及預計創造1700公頃土地的「明日大嶼願景」填海計劃。

「我們是在跟大勢做對,」吳嘉怡邊從蕩漾的中國南海水面拉起一個監聽器邊說:「但還有時間。」

杜阿爾特同意地說:「COVID-19替海洋生物復育做了一個了意料之外且吸睛的實驗,移除噪音的效益可說是立竿見影。而我們現在解決這個問題,會比更多損害造成後才來做要划算的多。」

 

延伸閱讀:史上首度觀察到野生海豚對港灣鼠海豚「說話」 跟人類一樣,野生海豚也有大膽或害羞的性格!

NOV. 2024

AI世紀革命

從醫學、考古、太空探索到動物溝通,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急速拓展科學新疆界

AI世紀革命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