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Jun. 24 2015

海鮮指南:全民永續海鮮行動

  • 海鮮指南:全民永續海鮮行動

    海鮮指南:全民永續海鮮行動

1

許多人愛吃的日本鰻魚雖以人工養殖提供,但目前仍無法進行完全養殖,須從野外撈捕魚苗。由於野生鰻苗撈捕量逐年減少,每尾細如繡針的鰻線也有接近200元的收購價,2014年國際自然保育組織IUCN已將日本鰻列為瀕危物種。攝影:廖運志。

台灣是海洋資源豐富的幸運島嶼,一年四季都吃得到多樣海鮮;萬一如專家所言2048年將無魚可吃,將會是什麼樣的情境?致力於海洋教育推廣的學者邵廣昭、廖運志等人製作的「海鮮指南」小手冊,提供了消費者購買永續海鮮的方向。

2014年《生物保育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由環境學者E. C. M. Parsons等人選出的海洋71個問題(分為八大類),呈現全球海洋現況與面臨的威脅。我們試圖在這些複雜難解的海洋議題中,尋找屬於台灣的可能解決方式。我們已談論過第一類「漁業」,第二類「氣候變遷」、第六類「政策」(註)。第五類是「海洋公民」,因此我們邀請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廖運志博士來談永續海鮮,告訴我們,身為海洋公民可以如何從自身做起。

 

海鮮指南:全民永續海鮮行動

究竟挑選海鮮的時候應該如何考慮,才能符合永續海鮮的理念呢?

撰文:廖運志(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人員)

「嗶~」一聲長哨聲劃破了凌晨的寧靜,一位赤裸上身、汗流如珠的男子,高舉著一串體色紅潤、色澤新鮮的赤鯮魚,正用一種幾乎無法辨識與理解的快速咬字,大聲地用台語吆喝叫賣著「佰貳、佰貳、佰叁、佰叁,佰捌、佰捌,夠無謀……」,只見四周圍著一群魚販,或點頭、或張望、無人交談,瞬間叫賣聲停止,只見一顆印章不知從何處丟出,男子接住後在手邊的小冊子上蓋了章印,便迅速地傳給一旁的女子,待向魚販收取現金後將找零及印章歸還,完成了一次魚貨交易。

我夾在擠滿人群與攤位的巷道中,不時要在濕滑、積水處處的地板上閃躲穿梭其間的手推車及貨用台車,更有一臺大型冷凍貨車長驅直入,司機不耐地探出頭來大喊「閃開啦!」此時,震耳欲聾的貨車喇叭聲、人群吆喝聲、兩旁各式的叫賣聲已讓我不知所措,空氣中更充斥著各種氣味,有生鮮漁貨、剖殺鮮魚的血腥味、蝦殼已堆積如山的腥臭味,加上人們身上的汗水味與燙煮鎖管的鮮甜,與川流車輛所排出的廢氣與汽油味交替雜陳,這是位在基隆市的崁仔頂魚市場。

在某處角落的地板上,躺著一尾身體完整、擁有巨大、展開呈寶藍色背鰭的雨傘旗魚吸引了我的注意,大部分的旗魚都是來自花東地區的延繩釣及刺網所獲,轉送過來前都已經截去頭部及尾鰭等部位方便運送,因此在基隆的崁仔頂魚市場並不常見。過去在日治時代,每天大約有兩百多尾的旗魚在基隆的拍賣市場上待價而沽,鏢旗魚是當時和平島的八尺門漁港及八斗子附近的漁港的重要漁法。然而,幾年前聽到當時仍在漁會服務的岳父提到,當年所記錄的鏢旗魚漁獲僅剩下個位數而已,漁業資源的快速枯竭情形,令人感到相當不安。

這裡是「崁仔頂魚市場」。每天凌晨,各型車輛與人潮紛紛湧入仍然沉睡中的基隆。因為有鄰近的正濱漁港及八斗子漁港等臺灣第一級漁港才剛裝卸下船的新鮮漁獲,加上許多由國外所進口的漁撈產品運送至此,因此這裡擁有豐富、多樣的各式海鮮漁貨,是臺灣最大的漁貨拍賣與集散市場。攝影:廖運志。

消費者可能是改變的關鍵力量

近年來,全球各地皆面臨漁業資源的快速枯竭,許多大型、具有經濟價值的野生魚類因過度捕撈、棲地破壞等原因已紛紛從餐桌上消失,科學家甚至預估未來恐將面對無魚可抓、無魚可吃的窘境。除了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更積極管理外,近年來藉由消費者的環境意識提昇及永續行動所發起的海鮮選擇,可能是改變的關鍵力量。紛紛發起「全民挑海鮮」、「台灣海鮮選擇指南」等活動,提供海鮮選擇上的物種建議。共分為建議食用、想清楚及避免食用等三類的選擇建議,並提供挑選原則。究竟挑選海鮮的時候應該如何考慮,才能符合永續海鮮的理念呢?

漁民補對魚、消費者買對魚,海洋才會年年有魚

在海鮮指南推廣的過程中,發現大家對常見的海鮮仍不夠認識。例如市面上最常吃的鱈魚(又稱為扁鱈)其實是大比目魚,部分產自格陵蘭的族群已經被過度捕撈了;而價格較高的圓鱈(又稱美露鱈、智利海鱸或南極鱈魚)也不是真正的鱈魚,而是棲息深海、生長速度較慢的巴塔哥尼亞齒魚,這些棲息於深海的魚類因為生長速度慢(橘棘鯛甚至可以活到150歲)、成熟年齡較晚,因此資源恢復不易。而真正的鱈魚因過度捕撈,雖然已經過20年的修復期,但仍無法恢復到過往的盛況了。

當你認識、了解這些常見的海鮮種類以及相關的漁法與經營管理後,食用海鮮也可以很永續,鼓勵大家能參考海鮮選擇指南所建議的綠色海鮮,以實際的行動保護海洋之外,更應該支持政府劃設海洋保護區及相關漁業管理政策。因為,唯有漁民補對魚、消費者買對魚,海洋才會年年有魚。

永續海鮮指南

*選擇數量多、常見的種類,避免稀有、瀕危種類

例如沙丁魚、竹筴魚及秋刀魚等,屬於體型小、生長速度快,野外數量尚豐富,因此建議食用;反觀過去曾因過度撈捕而列保育類的鯨鯊,以及最近才列入的隆頭鸚哥魚及曲紋唇魚(俗稱蘇美或龍王鯛)等,體型大、成長慢,過度利用後資源不易恢復、易瀕危,應避免食用。

*選擇體色銀白色的洄游性魚類,避免有明顯體色、大多棲息於岩礁的定棲性種類

除了沙丁魚、竹筴魚及秋刀魚外,還包含鯖魚、白帶魚及飛魚等中小型魚類,因這些棲息於中表水層之洄游魚類,目前因數量較多、撈捕的方法不會破壞海底環境,屬於建議食用種類;體色鮮艷的珊瑚礁魚類如鸚哥魚、紅石斑等,則因為數量較少、定棲性魚類資源恢復較不易,屬於避免食用種類。

當許多野生魚類因為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污染及外來種入侵等問題已紛紛從餐桌上消失,養殖魚類取而代之。我們該如何選擇?

*選擇餵食植物性餌料的養殖種類,避免動物性來源為餌料

例如選擇台灣鯛(吳郭魚)、虱目魚等,因為牠們的餌料屬於植物性來源,可避免以野生魚為餌料或魚粉,甚至利用底拖網造成混獲的下雜魚為餌料。因此,應避免動物性餌料的肉食性養殖魚類,如石斑、鮭魚及養殖蝦等。

*選擇永續漁法的漁獲

例如選擇以不易發生混獲的漁法所取得的魚類,如一支釣的鰹魚、鏢旗魚,或對環境干擾較少的漁法所捕撈的海鮮,例如櫻花蝦,因為捕撈櫻花蝦採用中層網,不會接觸到海底;避免選擇以底拖網等方法撈捕的野生海蝦。

*選擇屬於食物鏈底層的海鮮

例如過濾海水的文蛤、牡蠣等,或食藻類的鮑魚、九孔鮑等螺貝類,或以浮游動物、小魚為食物的種類,因食物來源豐富、這些種類的數量也相對較多;鯊魚、鮪魚等大型掠食性魚類,則因位於生態系食物金字塔的頂端,數量較少,許多種類已因過度捕撈大量減少,因此除了瀕危及保育物種外,都應盡量避免選擇。

照片中為脂眼凹肩鰺(俗稱目孔),大約僅有手掌大小,為當地漁船一支釣所獲,除了漁法較永續外,品質新鮮、碳旅程短、又可讓當地家計型漁業的小漁民受益。攝影:廖運志。

 

參考資料:

《全民挑海鮮》,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2006年。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台灣魚類資料庫,2015年4月,第三版。

《海鮮選擇指引》,世界自然基金會,2014年。

Monterey Bay Aquarium Seafood Watch

 

註:【海洋71個問題】台灣專題

台灣是海洋生物多樣性之島

誰殺了我們的海洋(上)

誰殺了我們的海洋(下)

海洋保護區是在保護誰?

魚被抓光光了?面對空蕩蕩的海,我們該怎麼辦?

氣候變遷對台灣海洋的影響(上)

氣候變遷對台灣海洋的影響(下)

台灣的海洋政策與管理(上)

台灣的海洋政策與管理(下)

參考:《海洋的71個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