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繼北部淡水河、臺中烏溪之後,荒野保護協會11月22日公布新竹頭前溪「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結果,發現全長近200公里的流域中,有高達136萬公升的河川廢棄物,八成以上都是塑膠製品。垃圾熱點多在出海口、新竹車站、高鐵站,以及觀光景點附近流域。
荒野保護協會呼籲相關單位強化巡查、監視,更預告明年將對淡水河展開複查。水利署第二河川局局長楊人傑表示,河川廢棄物權責涉及多個機關,將成立跨機關平臺協調,加強頭前溪廢棄物清除及整治。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繼北部淡水河、臺中烏溪之後,荒野保護協會11月22日公布新竹頭前溪「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結果,發現全長近200公里的流域中,有高達136萬公升的河川廢棄物,八成以上都是塑膠製品。垃圾熱點多在出海口、新竹車站、高鐵站,以及觀光景點附近流域。
荒野保護協會呼籲相關單位強化巡查、監視,更預告明年將對淡水河展開複查。水利署第二河川局局長楊人傑表示,河川廢棄物權責涉及多個機關,將成立跨機關平臺協調,加強頭前溪廢棄物清除及整治。
荒野保護協會11月22日公布頭前溪「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發現共136萬公升的垃圾中,有八成是集中在一成河段。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海洋廢棄物除了來自海岸,更往上游追溯,垃圾也會自河川上游沖下,但臺灣過去缺少對河川垃圾的了解。荒野保護協會自2019年啟動「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2020、2021年陸續公布雙北淡水河、臺中烏溪的河岸垃圾調查結果。
荒野保護協會今(2022)年第二度與富邦人壽合作,前進有「新竹母親河」之稱的頭前溪,調查河川廢棄物狀況。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徐筱珺表示,本次調查範圍總長共198.5公里,包含頭前溪出海口左右岸共40公里,以及頭前溪流域(包括支流上坪溪、油羅溪、荳子埔溪、鳳山溪)共158.5公里。
23位調查員以步行、單車方式,花上4~5個月的時間,以每500公尺為一個區段,調查397個溪流點位,共發現9萬7290袋(以雙北14公升專用袋計)河川廢棄物(簡稱川廢),總量136萬公升,其中約有80%廢棄物集中在10%河段,熱點在出海口、交通樞紐及觀光景點。
整體而言,頭前溪的川廢種類和烏溪相似,以塑膠垃圾佔八成最多,前三名分別為塑膠瓶罐(約37%)、一次性塑膠製品(如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約27.7%)、塑膠袋(18.1%),顯示民眾使用、濫丟一次性塑膠問題嚴重。
徐筱珺說明,出海口雖有許多漁業廢棄物、海漂垃圾,但也有部分屬民眾惡意堆置。而往中游,新竹火車站、高鐵站、內灣老街及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附近流域[1],也都是廢棄物熱點,以零散垃圾為主。
出海口除了漁業廢棄物、海漂垃圾外,也有部分是民眾惡意棄置。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此外,中上游特定點位更發現有成袋家庭垃圾、大型家具及工業垃圾堆疊。徐筱珺說,此類垃圾多是被丟棄在有小路可通行的隱蔽處,或是上游人跡罕至的地方。如中正大橋下、上坪溪一帶,志工更曾在上坪溪河岸發現廢棄物被焚燒的痕跡。
荒野保護協會呼籲,相關單位未來可針對不同區段規劃防制措施,例如中上游容易成為廢棄物非法堆置區,就可以設置監測錄影裝置、強化巡邏,降低大型川廢惡意棄置的事件發生。
荒野保護協會發現,頭前溪中上游、隱蔽區段較多成袋垃圾堆置。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目的並非實際淨溪、精準秤量廢棄物,而是培訓志工透過目測方式估算垃圾量;先快速估出各區段有多少垃圾、哪些區段是急需處理的熱點,處理起來才能更有效率。根據這次頭前溪的調查結果,相關單位只需針對10%河段執行整治,就能清掉80%川廢,達到「經費和人力有效花在刀口上」的目的。
不過,溪流及海岸廢棄物所涉機關複雜,二河局局長楊人傑表示,頭前溪出海口,就關係到桃市、竹縣、竹市、苗縣等四縣市管轄海岸、二河局負責的一般性海堤、林務局管理的防風林,廢棄物則又牽涉環保和漁業單位,因此未來會邀集相關單位成立平臺,針對民間的調查結果進行改善。
荒野保護協會的「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已經執行三年,關於未來的規劃,徐筱珺表示2023年可能先從兩方面進行,一個是淡水河的川廢複查,另一個是南部的溪流調查。徐筱珺表示,之所以要複查淡水河,主要是想要了解2020年結果公布之後,河川是否經公部門整治而變得乾淨。
此外,兩個計畫也都計劃使用空拍機,荒野希望找上高科大或工研院合作,透過空拍資料來評估河川廢棄物數量。
除了政府整治之外,也有民眾自發參與河川保護。徐筱珺指出,目前在臺北、臺中都已經有穩定參與的調查員,就像是河川巡守隊,隊員認領離家不遠的河川區段,定期執行巡查和紀錄,發現垃圾遭惡意堆置即通報河川局移除。
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徐筱珺表示,明年將展開淡水河廢棄物複查,可能會用上空拍技術輔助調查。攝影:陳昭宏
註釋
[1] 包括新竹及竹北之間的舊社大橋、竹東與芎林交界的中正大橋,以及更上游的上坪溪及頭前溪交會口。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