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Nov. 05 2022

方舟計畫盤點禾本、莎草兩科植物 揭雜草隱含的自然解方

  • 印尼珍珠茅一直都在,只是被誤認為其他植物,直到特生研究團隊發現,終於給對名字。圖片來源: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黃朝卿提供

    印尼珍珠茅一直都在,只是被誤認為其他植物,直到特生研究團隊發現,終於給對名字。圖片來源: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黃朝卿提供

  • 東源國家重要濕地保留了印尼珍珠茅野外族群。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黃朝卿提供

    東源國家重要濕地保留了印尼珍珠茅野外族群。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黃朝卿提供

  • 溼地健不健康,莎草科種類多寡也許提供了答案!攝影:廖靜蕙

    溼地健不健康,莎草科種類多寡也許提供了答案!攝影:廖靜蕙

  • 河岸常見的蘆葦,隱含自然解方。圖片來源:Chiau-Bun Ong(CC BY-NC-SA 2.0)

    河岸常見的蘆葦,隱含自然解方。圖片來源:Chiau-Bun Ong(CC BY-NC-SA 2.0)

  • 臺灣油芒是原住民多年選育的作物品種。攝影:廖靜蕙

    臺灣油芒是原住民多年選育的作物品種。攝影:廖靜蕙

1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茫茫雜草中,有多少等待被發現的禾本科、莎草科原住民?在「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的支持下,農委會特生中心的研究人員得以聚焦禾本科、莎草科的監測調查。2019年時,以為在野外滅絕的赤箭莎重現池上,去年(2021)又發現,過去被視為「滅絕」的物種印尼珍珠茅,原來就好好的長在屏東牡丹。這些成果使得原生莎草科植物,得以被重新引薦到世人面前,也賦予原生植物保種價值。

印尼珍珠茅一直都在,只是被誤認為其他植物,直到特生研究團隊發現,終於給對名字。圖片來源: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黃朝卿提供

印尼珍珠茅一直都在,只是被誤認為其他植物,直到特生研究團隊發現,終於給對名字。圖片來源: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黃朝卿提供

為印尼珍珠茅正名 過去以為滅絕如今重現仍須保護

提到印尼珍珠茅(Scleria sumatrensis),自1914年佛里神父(Urbain Faurie)在臺灣採集到之後,就沒有其他採集紀錄,因此2017年《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便將之列入區域滅絕(RE)。然而不知何時開始,它出現在屏東牡丹水庫附近的溼地,只是當地人沒給對名字,所以一直沒有被注意到。

黃朝卿說,東源溼地被認列為國家級重要溼地,當然是因蘊藏豐富的植物生態,當地部落也積極推廣物種保育,但由於對此植物陌生,而將印尼珍珠茅鑑定為其他植物。他因主持「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莎草科和禾本科研究,在團隊調查赤箭莎(Schoenus falcatus)途中,經過東源溼地時幸運地發現這個植物。

由於此趟調查找了莎草科研究專家廖俊奎博士隨行,一看到果實上有紅色的基盤,直覺認為是特殊植物。經過形態學和分子鑑定,確定是野外滅絕多年的物種。去年(2021)8月25日以〈利用形態學和分子學鑑定,在臺灣重新發現「滅絕」物種印尼珍珠茅 Scleria sumatrensis Retz〉為題,發表於國際期刊《Taiwania》,並建議將紅皮書評估等級,從「區域滅絕」調整為「極度瀕危」(CR),印尼珍珠茅得以正名現身。

東源國家重要濕地保留了印尼珍珠茅野外族群。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黃朝卿提供

東源國家重要濕地保留了印尼珍珠茅野外族群。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黃朝卿提供

依據「臺灣物種名錄」,臺灣境內莎(音同「縮」)草科(Cyperaceae)有24屬210種(與報導同日資料)。而根據維基百科,全球約90屬,5000種物種。在臺灣低海拔溼地中,莎草科植物的多樣性,可視為溼地生態的健康指標。

溼地健不健康,莎草科種類多寡也許提供了答案!攝影:廖靜蕙

溼地健不健康,莎草科種類多寡也許提供了答案!攝影:廖靜蕙

禾本目兩科植物 龐大細微難分難解

特生中心自2019年開始,針對列名於《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中的莎草科、禾本科植物進行監測調查,並完成34種莎草科、32種禾本科植物活體植物種原的蒐集及保存工作。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黃朝卿說,莎草與禾本科植物均屬於單子葉植物,都具有長且窄的線形葉及平行葉脈,外形極為相似,花朵小、不易辨識,常被視為「雜草」,對一般大眾相當陌生,研究人員也很難肉眼辨識種類,常需借助顯微鏡才能描述其形態。

儘管莎草與禾本植物外表並不起眼,但它們其實在生態面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負起供應糧食、建築、造紙、家具、飼料、水土保持等功效。他舉例,排灣族所使用的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白色花穗可止血,以根加水熬煮服用還可退燒。另外像臺灣蘆竹(Arundo formosana)的葉片,則是搭建簡易工寮屋頂建材。

黃朝卿說,保種的價值在於為人類的未來保存希望。除了眾生平等的概念,這些植物隱含了生態系服務功能或生態地位,若因不了解而使之滅絕,可能造成生態上的損失。植物學家的責任就包括確認每種植物,收集後持續繁殖保種。

最天然的吸管 還可以去除重金屬 蘆葦為環境提供自然解方

禾草餵養了草食性哺乳類,隱去小動物的蹤跡,提供鳥類築巢的素材,尤其是草鴞,更直接住到草叢裡了。「禾本科植物雖然隨處可見,卻缺乏存在感,而且難以辨認,因此常遭到忽略。」禾本科研究學者陳志輝博士說。

禾本科(Poaceae)植物泛稱為「禾草」,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來源之一。全世界的約700多屬1萬1000種,禾本科植物又分為12亞科,包括稻亞科及泛稱為竹子的竹亞科等。臺灣雖土地面積不大,但依據臺灣物種名錄,也有150屬462種的禾本科植物。

河岸常見的蘆葦,隱含自然解方。圖片來源:Chiau-Bun Ong(CC BY-NC-SA 2.0)

河岸常見的蘆葦,隱含自然解方。圖片來源:Chiau-Bun Ong(CC BY-NC-SA 2.0)

禾本科植物隱含眾多環境解答。2019年7月起,環保署推出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業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四類對象,餐飲不得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政策。「吸管英文使用『straw』原意就是草稈,在沒有吸管的年代,大眾會以空心的草稈來吸取飲料。」陳志輝說。竹子相形之下就過於粗大。

那麼空心的草稈有哪些?陳志輝首推蘆葦,就算吸奶茶中的珍珠也可以。「蘆葦吸管就是『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案)的一種。」象草、甜根子草則因實心,而被排出名單外。不過使用蘆葦當吸管前,須經過消毒殺菌過程。

蘆葦不但適合當吸管,國際間還提倡「利用植物去除及侷限有害物質,使之對環境無害化之整治方法」(phytoremediation)蘆葦也雀屏中選。

陳志輝進一步解釋,多數禾本科植物,如甜根子、象草是著根於河灘礫石地上,而蘆葦則著根於泥灘地。泥灘地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溼地上,溼地具淨化水質的功能受到長足重視,國外研究中即證明,蘆葦在泥灘地扮演著去除重金屬汙染的角色。

糧食作物出自人類選育 特性單一化易受氣候變遷衝擊

人類幾乎四成熱量得自禾本科。不過絕多數上得了餐桌的禾本科,並非自然演化的結果。陳志輝特別釐清一個觀念,野生禾本科結出的穀粒,歷經老祖先數千年的選育,留下想要的特性,才會成為餐桌上的糧食。換句話說,水稻、玉米、小麥或小米等,這些好吃又產量好的農糧作物,若非人類馴化種植,不會出現在野外。

陳志輝解釋,原本在地馴化的糧食作物,經過人類遷播交流後,會逐漸淘汰掉效率和口感差的作物,特性不佳就逐漸消失,使得穀類趨於單一化。當今因氣候變遷衝擊,發現穀類太單一、缺乏遺傳多樣性等因素,也可能導致糧食減產,於是引回過去選育的雜糧五穀。他強調,保存種原多樣性是重要議題,但這與野外生態又是不同的概念。

他舉臺灣油芒為例,這就是臺灣原住民培育出來的民族植物,其他地方沒有。雖然有人強調臺灣特有種的地位,但他也提醒,須注意並非天然演化的結果。

臺灣油芒是原住民多年選育的作物品種。攝影:廖靜蕙

臺灣油芒是原住民多年選育的作物品種。攝影:廖靜蕙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