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姬.史戴博(Maggie Steber)和琳恩.強森(Lynn Johnson)回憶她們如何一同拍攝美國最年輕臉部移植患者凱蒂.史塔波菲爾德的故事。
一張從臉部捐贈者摘下的臉置於手術盤上。負責摘除這張臉的外科醫師團隊,在移植手術開始前全都停下手邊的工作,盯著這張臉看。「這一刻令人屏息,」攝影記者琳恩.強森說:「大家有點被震攝住了。」
將此情此景紀錄下來的她說,在這令人肅然起敬的一刻,所有事情都停了下來。「接下來他們就集中精神開始把臉縫上。」
瑪姬.史戴博(Maggie Steber)和琳恩.強森(Lynn Johnson)回憶她們如何一同拍攝美國最年輕臉部移植患者凱蒂.史塔波菲爾德的故事。
一張從臉部捐贈者摘下的臉置於手術盤上。負責摘除這張臉的外科醫師團隊,在移植手術開始前全都停下手邊的工作,盯著這張臉看。「這一刻令人屏息,」攝影記者琳恩.強森說:「大家有點被震攝住了。」
將此情此景紀錄下來的她說,在這令人肅然起敬的一刻,所有事情都停了下來。「接下來他們就集中精神開始把臉縫上。」
↑↑↑↑↑聽聽攝影師瑪姬.史戴博談談她拍的這張照片
這張不凡的照片成了《國家地理》雜誌9月號封面故事的主視覺,說的就是這場臉部移植手術。凱蒂.史塔波菲爾德(Katie Stubblefield)拿獵槍自轟試圖自殺,臉部因而嚴重受損。強森和另一位《國家地理》雜誌資深攝影記者,一同記錄了凱蒂的臉部重建和之後的換臉過程。
在前後兩年半的時間裡,攝影記者瑪姬.史戴博一直跟在凱蒂一家身邊做近身拍攝,家住邁阿密州的瑪姬必須通勤到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做每次為期一週的蹲點採訪。這段時間,她不是在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看凱蒂接受外科醫師的照護,就是到凱蒂出院後入住的麥當勞叔叔之家採訪記錄。除了睡覺以外,史塔波菲爾德一家做什麼,史戴博就做什麼,她也漸漸當自己是他們的家人。
↑↑↑↑↑聽聽攝影師瑪姬.史戴博談談她拍的這張照片
「他們會跟我分享內心最深處的想法,」史戴博說:「這樣的角色說起來有幾分特權,但你有時得放下相機,專心傾聽採訪對象。」
但當電話那頭傳來找到捐贈者的消息時,史戴博人在幾千公里外的杜拜,距離太遠,無法及時趕回。「他們不會等我回來的,而且為什麼要等?」史戴博說:「我跪倒在地,哭了出來。」
強森此時適時加入。「琳恩是非常敏銳的攝影記者,也是我的好友,」史戴博說:「我們就像姊妹,這是我們的報導,必須相互分享。」
在歷時31個小時的手術過程中,強森在史塔波菲爾德一家和外科醫師間來回穿梭。「手術室裡瀰漫著放鬆卻又神經緊繃的氣氛。」她說。
↑↑↑↑↑聽聽攝影師琳恩.強森談談她拍的這張照片
強森拍下了凱蒂在手術室裡的變臉過程,而史戴博則記錄了凱蒂一家在有了新使命後的轉變。「他們曾為發生的事心碎驚愕,但已敞開心胸接受。」史戴博說。她指的是凱蒂的父母羅伯和艾莉希雅。「他們是戰士,就像捍衛幼鷹的老鷹父母。凱蒂在接下來的生命裡有個使命,也就是試著拯救其他的年輕生命。」
她也親眼目睹凱蒂因多次的臉部修復手術,以及後來適應新臉的問題而備受肉體和情緒上的煎熬。這樣的經歷太過沉重,導致史戴博有時得打電話給《國家地理》雜誌攝影編輯柯特.馬切勒(Kurt Mutchler)聊聊,獲得心理上的支持。「你得聽聽他們的心聲,對他們經歷的事情要有同理心。」馬切勒說。
史戴博太專注於凱蒂當初的自殺決定及之後付出的代價,她得靠著長途健走來紓解壓力。「有時人生就是這樣,雖然命還留著,但生活卻被奪走,」她說:「凱蒂一而再、再而三以極端痛苦的方式付出代價。」
史戴博一完成拍攝就把數千張照片(以底片拍攝)交給馬切勒團隊。「可能有4000到5000張照片。」馬切勒提到,拍攝時間相近的照片比較容易建構出敘事感。但由於這篇報導拍了好幾年,要講出一篇連貫的故事確實是個挑戰,有些馬切勒和史戴博鍾愛的照片最後並沒有選上。
最終定稿的其中一張照片,是臉部移植手術後的凱蒂獨自坐在病床上的畫面。史戴博說,一如往常,病房裡「一幅人來人往的忙碌景象,但沒人和凱蒂說話。她靜靜地坐在那裡沉思,沉浸於她獨享的短暫時刻。」那是罕見的片刻私密。「最終,我們還是得和自己對話。」
對史戴博來說,凱蒂的新臉不僅是醫學奇蹟,更蘊含極大的意義。「這不在於你看起來如何,」她說:「而是關乎你的內在精神。臉是張地圖,人生盡繪其上。」
↑↑↑↑↑聽聽攝影師瑪姬.史戴博談談她拍的這張照片
她希望凱蒂的故事能增進科學知識並促使大眾思考。「人人都在轉移目光,不是嗎?」她說:「他們對挨餓孩童及戰爭的照片視而不見。這是他們做的選擇。但接著我想到會感興趣的那些人。也許有些孩子因為看過這篇報導,最後在某一天當上了醫師。我們必須想到那些會因這篇報導而受到啟發、了解情況,並有所改變的人。」
撰文:ERIN BLAKEMORE
攝影:MAGGIE STEBER AND LYNN JOHNSON
翻譯:許貴運
敬請期待《國家地理》雜誌2018年9月號
延伸閱讀:凱蒂的新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