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報導
隨東北季風來臺的蜻蜓,稱為迷蜓或秋蜓。臺灣蜻蜓學會的研究團隊本月正式於《臺灣研蟲誌》發表兩種秋蜓。分別為新紀錄到的褐頂蜻蜓(學名:Sympetrum infuscatum)以及目前僅有兩筆紀錄的仲夏蜻蜓(學名:Sympetrum darwinianum)。學會表示,這兩種蜻蜓都由公民科學家發現並紀錄,長達25年來累積的公民科學資料功不可沒。
褐頂蜻蜓(Sympetrum infuscatum)。圖片來源:唐欣潔攝;臺灣蜻蜓學會提供
褐頂蜻蜓原僅記錄於日本、韓國、中國與俄羅斯東部,臺灣自2009年至今僅一筆紀錄。學會的研究團隊推測,褐頂蜻蜓也是隨著東北季風遷徙來臺的秋蜓之一。
2009年10月已故的觀察家秋寒煙於基隆市秋紅湖發現,學會因擔心褐頂蜻蜓稀有程度高,難以預期下一次發現的時間點,於是透過臺北市立動物園陳賜隆博士及秋寒煙兒子聯繫取得照片,並發表於期刊《臺灣研蟲誌》。
每年醉心於尋找臺灣迷蜓的秋寒煙,過去曾發現長尾蜻蜓、秋紅蜻蜓兩種新紀錄種,褐頂蜻蜓是第三個。
公民科學家秋寒煙2009年10月7日於基隆市秋紅湖發現褐頂蜻蜓(Sympetrum infuscatum)。圖片來源:秋寒煙攝;臺灣蜻蜓學會提供
仲夏蜻蜓在臺灣僅有兩筆紀錄,最新一筆是2010年10月,江進利於新北市麟山鼻發現。臺灣蜻蜓學會成員李宜龍說明,因為仲夏蜻蜓在臺灣沒有穩定的紀錄,懷疑也是因季風遷移來臺的迷蜓。
此外,研究團隊也發表臺灣的赤蜻屬(Sympetrum)的分布狀況、出現時間與生物學資訊,研究團隊認為,這是歸功於25年來的公民科學資料「蜻蜓觀察資料紀錄系統」,公民科學家透過輸入紀錄蜓種、時間、地點資訊,讓研究團隊得以統整、分析,進一步研究並保育蜻蜓。
臺灣蜻蜓學會呼籲,民眾於野外自然觀察可以善加利用「蜻蜓觀察資料紀錄系統」或「INaturalist」,不僅有助於自己累積觀察紀錄,也能提供科學研究及保育很大的幫助。
仲夏蜻蜓(Sympetrum darwinianum)。圖片來源:劉文珍攝;臺灣蜻蜓學會提供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