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Sep. 09 2022

降低人均物質消費量 環署召開零廢棄社會溝通 民間踴躍發聲

  • 在臺灣,每年產出的廢塑膠約有101萬噸,卻僅有四成回收再利用。圖片來源:Magda Ehlers(CC BY-SA 2.0)

    在臺灣,每年產出的廢塑膠約有101萬噸,卻僅有四成回收再利用。圖片來源:Magda Ehlers(CC BY-SA 2.0)

  • 資源循環辦公室預計以2020年做為基礎年,將資源生產力與人均物質消費量作為未來的總體參考指標。圖片來源:擷取自資源循環零廢棄社會溝通會議簡報

    資源循環辦公室預計以2020年做為基礎年,將資源生產力與人均物質消費量作為未來的總體參考指標。圖片來源:擷取自資源循環零廢棄社會溝通會議簡報

  • 廢管處科長王耀晟說明,達到資源循環零廢棄,須改變過往思維,從廢棄物管理邁向資源循環。圖片來源:擷取自資源循環零廢棄社會溝通會議視訊會議畫面

    廢管處科長王耀晟說明,達到資源循環零廢棄,須改變過往思維,從廢棄物管理邁向資源循環。圖片來源:擷取自資源循環零廢棄社會溝通會議視訊會議畫面

  • 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建議,政府推行相關政策時,也應一併思索中小企業的輔導機制和措施。圖片來源:擷取自資源循環零廢棄社會溝通會議視訊會議畫面

    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建議,政府推行相關政策時,也應一併思索中小企業的輔導機制和措施。圖片來源:擷取自資源循環零廢棄社會溝通會議視訊會議畫面

1

整理:林郁宸(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地球人口不斷增加,全球資源使用量自1970年至今成長了三倍以上,並預期在2060年時,持續增長至目前使用量的1.5倍。而在臺灣,每年產出的廢塑膠約有101萬噸,卻僅有四成回收再利用。未來如何停止資源浪費?隨著我國宣示2050淨零排放,也喊出「資源循環零廢棄」。

物質消耗和碳排放息息相關。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MF)的報告,目前碳排放總量有超過四成來自於產品製造項目,透過碳捕捉和封存等技術可減少55%的碳排放,然而剩餘的45%必須仰賴循環經濟才能有效達到淨零排放目標。

在臺灣,每年產出的廢塑膠約有101萬噸,卻僅有四成回收再利用。圖片來源:Magda Ehlers(CC BY-SA 2.0)

在臺灣,每年產出的廢塑膠約有101萬噸,卻僅有四成回收再利用。圖片來源:Magda Ehlers(CC BY-SA 2.0)

為達成2050淨零轉型目標,國家發展委員會今年3月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並輔以12項關鍵戰略,其中以環保署為主責單位的「資源循環零廢棄」戰略,在29日舉辦社會溝通會議,邀請官產學民代表交流討論。

降低人均物質消費量 環署研擬四大策略應對

國內現行法規,主要以管理廢棄物的《廢棄物清理法》、《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為主,然而若要完成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目標,就必須改變過往著重廢棄物末端的思維,從過去的廢棄物管理邁向資源循環,對此,環保署也在去年7月成立了資源循環辦公室,並於「再生資源回收促進委員會」加入跨部會推動計畫 。

為了檢驗成效,環署以增加資源生產力、降低人均物質消費量為績效評比,擬定四大推動策略,包括「綠色設計源頭減量」、「能資源化再利用」、「暢通循環網路」及「創新技術與制度」。資源循環辦公室並設定2020年為基礎年,期望透過策略推行,人均物質消費量可於2025年降至每人10.65公噸,2030年降至每人10.18公噸。

資源循環辦公室預計以2020年做為基礎年,將資源生產力與人均物質消費量作為未來的總體參考指標。圖片來源:擷取自資源循環零廢棄社會溝通會議簡報

資源循環辦公室預計以2020年做為基礎年,將資源生產力與人均物質消費量作為未來的總體參考指標。圖片來源:擷取自資源循環零廢棄社會溝通會議簡報

廢管處科長王耀晟說明,達到資源循環零廢棄,須改變過往思維,從廢棄物管理邁向資源循環。圖片來源:擷取自資源循環零廢棄社會溝通會議視訊會議畫面

廢管處科長王耀晟說明,達到資源循環零廢棄,須改變過往思維,從廢棄物管理邁向資源循環。圖片來源:擷取自資源循環零廢棄社會溝通會議視訊會議畫面

根據廢棄物現況,資源循環辦公室按類別盤點出十個關鍵項目,再分別提出目前問題、因應措施與預期目標。以大眾最熟悉的塑膠用品為例,目前每年產出廢塑膠約101萬噸,卻僅有四成會回收再利用。

因此,辦公室從源頭設計著手進行減量,開發循環容器租賃設備、生產容易循環的塑膠產品、驅動塑膠循環再生等因應措施,預計在2030年將一次性塑膠包裝減少到20%。

 
 

※ 十項關鍵項目分別為:塑膠、紡織品、無機材料及粒料、生物質、廢棄物能源化及生質能、化學品、電器與電子產品、儲能及電動車用電池、太陽光電板及風力葉片、產品數位護照

循環資源也不應忽略環境影響 環團建議著重源頭設計和減量

此次社會溝通會議,不少環團均強調產品源頭設計與減量的重要性。臺灣環境資訊協會議題中心組長陳姿蓉表示,目前策略多是從廢棄物末端做加值化處理,仍為廢棄物處理,不同於戰略期望達到的零廢棄目標。環工學者張添晉、黃志彬等人也建議,應加強源頭端的管制。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則說,在推動關鍵策略前,政府應該先妥善解決現行的廢棄物處理問題,無法處理的廢棄物也應提出適當的政策規範。

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透過線上發言表示,即使是循環經濟,也不應忽略對環境面向的影響。他舉例,像是以化石燃料為原料製成的產品廢棄物,即使製成固體再生燃料後,不論能源效率多高,都不應視為再生能源並給予綠電的躉購費率,否則等於鼓勵汙染者,有違汙染者付費原則。

會中也有意見提醒,未來落實到業界後可能產生的實務問題。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表示,此次會議的出席業界代表多為各產業龍頭,然而還有更多相對小型的業者,呼籲政府應一併思索後續的輔導機制與措施,才能有效落實目標。

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建議,政府推行相關政策時,也應一併思索中小企業的輔導機制和措施。圖片來源:擷取自資源循環零廢棄社會溝通會議視訊會議畫面

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建議,政府推行相關政策時,也應一併思索中小企業的輔導機制和措施。圖片來源:擷取自資源循環零廢棄社會溝通會議視訊會議畫面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總召吳明全也提醒,過去有太多廢料、底渣的負面新聞,環署推動相關措施時,建議先從去汙名化做起,先讓民眾了解資源循環對淨零碳排的遠程貢獻,與業界、民間做好妥善溝通。

針對「資源循環零廢棄」戰略,許多參與的公民團體皆對於環保署舉辦社會溝通會議表示樂見其成。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兼資源循環辦公室主任賴瑩瑩表示,這場會議的目的是為了凝聚共識、確定大方向,會記錄現場與會者的建議,作為後續擬定相關策略的參考。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