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根據一份發表在同儕審查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新研究,大量海洋塑膠垃圾已成為海岸生物的人工棲息地,甚至得以隨洋流播遷海外。
研究發現,大量海洋塑膠垃圾已成為海岸生物的人工棲息地,並隨洋流漂流到任何地方。照片來源:Ocean Voyages Institute 2020 Gyre Expedition
在塑膠垃圾上茁壯 海岸生物發展出「新遠洋群落」
研究作者們觀察漂浮的寶特瓶、舊牙刷和糾結的漁網,發現海岸生物可能正在演變,更能適應塑膠上的生活。
十年前,海洋研究人員認為,海岸生物只適合在隱蔽性高的海岸線生活,無法穿越開闊的大片海洋。然而,日本2011年的海嘯將大約300種亞洲海岸生物,隨耐用且能漂浮的塑膠垃圾送到北美海岸,推翻了這個說法。
現在,研究人員用一個新術語「新遠洋群落」(neopelagic communities)描述海葵、陽遂足、蝦、藤壺等此類生物,牠們在龐大的太平洋垃圾帶的塑膠垃圾上茁壯成長,並隨洋流漂流到任何地方沖上岸。
研究作者之一、史密森尼環境研究中心(Smithsonia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助理琳西.海拉姆(Linsey Haram)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海洋塑膠「⋯⋯為海岸物種的生物地理學創造了更多可能,大大超出了我們過去所想像。」
生物在塑膠上建立族群,聽起來像是海洋生物打敗人類的勵志故事。但事實並非如此,加拿大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海洋生態毒理學和保育專家胡安.荷西.阿拉瓦(Juan José Alava)博士說。
塑膠碎片與棲息其上的藤壺。照片來源:SERC Marine Invasions Lab
「新遠洋群落是一個生態陷阱」
外來物種進入脆弱的棲息地可能會變得具有破壞力,「新遠洋群落是一個生態陷阱」,阿拉瓦說。因為海洋中塑膠的絕對密度(研究人員預計到2040年海洋中將有6億公噸垃圾)導致永久性漂浮結構的產生,這些結構外覆蓋著較小的物種,吸引了食物鏈上層的生物,如魚、海龜和哺乳動物。當這些生物進入垃圾帶尋找庇護所和食物時,很可能會攝食塑膠或被塑膠纏住而死亡。
「例如幼小的鯨魚好奇心很強,但這種好奇心可能導致牠們被塑膠纏住而死,」阿拉瓦說。
雖然科學家們發現某些類型的細菌能夠分解塑膠中的碳氫化合物,進而分解塑膠垃圾,但這些新遠洋群落中的濾食性無脊椎動物不太可能有這類作用。
「COP26後發表的2021年聯合國報告清楚地說明,塑膠汙染規模迅速擴大,正在使世界上所有海洋身處於險境。」阿拉瓦說。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