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許祖菱(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臺灣鄰近海域珊瑚去年(2020)夏天面臨嚴重白化威脅,綠色和平發起監測計畫,歷時六個月於墾丁、小琉球、綠島,結合潛水社群記錄十株珊瑚復原狀況,發現十株中有六株未能完全復原;但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NOAA)資料推估,兩個月內,臺灣南部珊瑚可能再次升至二級白化警告(Alert 2)。綠色和平呼籲各方正視氣候危機,制定積極減碳目標。
臺灣近海珊瑚去年夏天遭遇嚴重白化危機。截自綠色和平「光影珊瑚」紀錄片畫面
尚在復原的珊瑚 今夏又將面臨生存考驗
NOAA在2020年8月對臺灣南部發出最高2級(Alert Level 2)珊瑚白化警示;中研院研究團隊也指出,臺灣近海珊瑚遭遇史上最大的珊瑚白化危機,肇因是2020年沒有颱風攪動海面,較高溫的海水讓珊瑚持續處於「發燒中」的不健康狀態。
綠色和平表示,截至7月17日止NOAA資料,南臺灣海域珊瑚白化風險為「警戒」(Warning),且推估兩個月內,臺灣南部珊瑚可能再次升至二級白化警告(Alert 2)。這意味著瀕臨死亡或尚在復原的珊瑚,將要在一年不到的時間裡,以虛弱的狀態反覆面對生存考驗。
小琉球珊瑚復原不理想 海洋中的氣候危機持續嚴峻
為紀錄珊瑚白化後的復原情況,並觀察白化對於珊瑚繁殖的影響,綠色和平團隊於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間,陸續在小琉球、綠島、墾丁監測十株目標珊瑚,在潛水教練及業者支持下蒐集超過90張珊瑚監測影像,並製成縮時影片。
根據紀錄結果,十株中有六株未能完全復原,本體或周遭覆蓋藻類。其中,位於綠島石朗一株大型棘杯珊瑚及小琉球破沈船的柱狀珊瑚群,從白化逐漸瀕臨死亡;另一株位於小琉球厚石的大型微孔珊瑚則大致從白化中恢復、周遭珊瑚則瀕臨死亡。
綠色和平專案負責人邱聰榮指出,十株珊瑚近半數在白化後難以自行復原,隨即被藻類覆蓋、瀕臨死亡,顯示海平面以下的氣候危機持續嚴峻,地面上的人類應該正視氣候緊急情況,制定積極減碳目標展現氣候治理決心。
珊瑚復育工作困難且昂貴 研究員:保育工作預防勝於治療
紀錄片「光影珊瑚」拍攝綠色和平志工參與海生館研究員樊同雲的珊瑚復育工作,以國際間普遍使用的「珊瑚園藝」方式,將健康的珊瑚移植到藻類已覆蓋的珊瑚上,並持續觀察及清理珊瑚生長環境。
樊同雲坦言,珊瑚復育工作相較其他生態系更困難且昂貴,因此應以保育優先,預防勝於治療。樊同雲呼籲,屏東縣政府及中央單位應加強保護小琉球珊瑚生態,「小琉球珊瑚已從過去臺灣最美,變成目前備受威脅,需要各界採取更多措施。」
海生館館長陳啟祥在片中受訪表示,全世界有3/4的魚類生長在珊瑚礁、其生物多樣性高,而珊瑚對環境變化十分敏感,也成為科學家觀察海洋環境健康的指標。
為珊瑚建立海洋保護區 不只維持生物多樣性 還能固碳
不僅海洋生物需要珊瑚礁,減緩氣候變遷也需要健康的珊瑚生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邵廣昭指出,若能為珊瑚建立海洋保護區,讓珊瑚健康地發揮固碳的功能,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這就是自然解決方案」。
海水缺乏颱風擾動及氣候變遷帶來的高溫,是珊瑚白化的原因之一。邱聰榮呼籲,臺灣除了宣示「2050淨零轉型」,以珊瑚觀光為主的屏東縣政府,與應以氣候緊急宣言方式展現氣候決心,源頭減碳、增加再生能源政策減緩氣候變遷,並搭配設立海洋保護區,支援學者及社群監測珊瑚白化,讓珊瑚在年復一年的高溫傷害中得到更多保護。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