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隨著人口暴增,人類的設施、交通和工業深入滲透進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在環境中製造的噪音日益嚴重。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噪音對動物行為有不利影響,最新研究發現,植物並沒有倖免。
科學家於100分貝噪音旁 研究植被生長情形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有科學家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響尾蛇峽谷棲地管理區,研究噪音的長期生態影響。當地以森林的植物為主,天然氣井密度很高,其中一些天然氣井連著壓縮機,這些壓縮機會持續運轉並長期產生高達100分貝的噪音。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立理工學院珍妮.菲利普斯(Jenny Phillips)博士說,這樣的音量就像參加重金屬樂團演唱會時站在喇叭旁邊,或是火車經過時站在鐵軌旁邊。
連著壓縮機跟沒有連壓縮機的天然氣井,附近的植被和人類活動都相似。在2007年,一個研究團隊比較兩個環境中的植被,發現噪音以兩種方式干擾了植物生長:幼苗的傳播和發芽。以矮松為例,由於取食並傳播矮松種子的動物族群受到噪音不良影響,矮松的數量也隨之減少。同時,蜂鳥在噪音環境中適應良好,導致花朵授粉增加。
12年來,研究人員嘗試評估生態系統在長期噪音干擾之下的變化。他們收集到初始資料後重新調查了這塊區域,以確定過去研究結果中的矮松樹苗變化趨勢是否持續,並加入對另一樹種猶他刺柏(Utah Juniper,學名:Juniperus osteosperma)以及其他植物的分析。
不同的種子傳播媒介 使植被恢復速度產生差異
不過,在最初調查的115個樣地中,有一些狀況已經改變了,有些壓縮機被拆除,有些則是新裝上了壓縮機。在矮松方面,研究人員發現在噪音區的幼苗較少(與2007年的結果一致),在長期噪音的環境中,幼樹(2~12歲的植物)的生長也較慢。在猶他刺柏觀察到相同的模式。
不過,在過去曾經處於噪音環境但後來改善的區域,研究人員發現猶他刺柏發芽狀況比矮松好。菲利普斯說,森林恢復速度的不同是因為每種植物的傳播種子的媒介不盡相同。
加州叢鴉(California Scrub-Jay,學名:Aphelocoma californica)會吃矮松的種子,也會將它們埋在土裡備用。接著牠們就忘了這件事,而這正是森林能不斷重生的原因。
「我們推測這是因為加州叢鴉很聰明,牠們具有情節記憶,並且可以記住負面的經驗。因此,如果牠們數年前到過某個噪音的區域,牠們會記得而且不會回來。」菲利普斯說,刺柏幼苗的散播者通常是哺乳動物和其他鳥類,這些動物比較不容易受噪音影響。
另一位作者、德州農工學者莎拉.泰蒙德(Sarah Termondt)說,「如果鳥類不再散佈某些種子,導致種子在某個地方的生長能力改變了,就有可能會改變許多物種的棲地。」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