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Oct. 19 2020

秋高氣爽走入山林 林試所教「避蜂險」妙招

  •  中華大虎頭蜂雖讓人聞「蜂」喪膽,也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遇到時安靜退避仍可全身而退。圖片來源:林試所

    中華大虎頭蜂雖讓人聞「蜂」喪膽,也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遇到時安靜退避仍可全身而退。圖片來源:林試所

  • 黑腹虎頭蜂攻擊性最強,又群體作戰,遇到時逃命很重要。圖片來源:林試所提供

    黑腹虎頭蜂攻擊性最強,又群體作戰,遇到時逃命很重要。圖片來源:林試所提供

  • 黑腹虎頭蜂蜂窩高高掛在樹上,外表有明顯的紋路,和舉尾蟻巢明顯不同。林試所提供

    黑腹虎頭蜂蜂窩高高掛在樹上,外表有明顯的紋路,和舉尾蟻巢明顯不同。林試所提供

1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COVID-19疫情帶動國民旅遊,尤其秋季微涼的氣候,正是臺灣賞玩山林最佳季節。只是秋天大量外出的不只是人類,此時也是野蜂為了度冬,頻繁覓食、儲備能量之際,尤其若遇虎頭蜂螫刺事件最掃興。

避免人蜂相遇帶來的致命吸引力,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發布「避蜂頭」妙招,除了在衣著上下功夫,遇到野蜂冷靜退避,儘管山林「蜂」狂,仍能漫遊山林、安心活動。

 中華大虎頭蜂雖讓人聞「蜂」喪膽,也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遇到時安靜退避仍可全身而退。圖片來源:林試所

中華大虎頭蜂雖讓人聞「蜂」喪膽,也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遇到時安靜退避仍可全身而退。圖片來源:林試所

廣布虎頭蜂 攻略各異

今年因沒有颱風侵擾,虎頭蜂窩的數量與規模都相對龐大。秋季當蜂群數量達到高峰時,一窩虎頭蜂數量往往可達成千上萬隻,最容易聽到有人被蜂螫的意外發生。螫人意外事件,使得虎頭蜂惡名昭彰,傷者輕則疼痛紅腫,重則休克死亡;蜂螫最主要的擔憂就是蜂螫後的過敏反應所引起的致命性。

「預防原則就是保持距離,不要主動攻擊虎頭蜂,就可降低遭到蜂螫的機會了。」林試所福山研究中心主任陸聲山說,臺灣記錄有九種虎頭蜂,有一半普佈全臺山林。例如,黑腹虎頭蜂攻擊性最強,10公尺是保持安全的距離;牠們大如雞籠的窩通常築在高處的樹枝間,由於族群數量大與攻擊性強,遭遇蜂螫時很容易造成嚴重傷亡。

中華大虎頭蜂體型最大,攻擊性雖不如黑腹虎頭蜂,但因螫刺時注入的毒液量多,致死率也很高;牠們的窩大都在雜草叢生的地面下,是砍草作業時最容易引起意外的虎頭蜂。雙金環虎頭蜂體型次之,但是性情溫和,除非蜂窩直接受到騷擾才會引起攻擊。

都市綠地最常見的是黃腰虎頭蜂,攻擊性不強,但是因為築窩的位置常在隱密低處,也常造成民眾誤觸發生蜂螫意外。由於牠們築窩地點的選擇往往相當隱密,即使在公園的圍籬上或住家窗臺、冷氣上,也不易為人察覺。加上黃腰虎頭蜂性情相當溫和,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而往往忽略了牠的存在。

黃腳虎頭蜂不管在山區或平地都很常見,蜂窩長橢圓形,通常築於高處的建物屋簷下、道路橋樑或樹枝間。

黑腹虎頭蜂攻擊性最強,又群體作戰,遇到時逃命很重要。圖片來源:林試所提供

黑腹虎頭蜂攻擊性最強,又群體作戰,遇到時逃命很重要。圖片來源:林試所提供

誤闖棲地招惹虎頭蜂 不反抗、迅速離開

虎頭蜂築窩地點的選擇往往相當隱密,因此不易為人察覺,而增高誤闖的機率,危險性可想而知。牠們利用收集的樹皮纖維做窩,窩內會有好幾層巢片,之間由堅軔的支柱相連;窩外會包覆一層厚厚的保護殼,可防日曬雨淋以及外物攻擊,所以擁有極佳的防禦能力。

由於虎頭蜂是社會性昆蟲,共同防衛也是其特色;但虎頭蜂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會發動攻擊大多是因為蜂窩固有的領域遭受外物入侵,而且種類不同引起攻擊的距離也不一樣。預防原則就是保持距離,不要主動攻擊虎頭蜂,這樣就可降低遭到蜂螫的機會。

單獨外出活動的虎頭蜂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除非受到拍打或被抓才會螫刺。在野外活動時如果遇到落單的虎頭蜂靠近,不用驚慌,只要不亂動招惹,通常不久牠們便會自行離開。林試所即建議遊客,以行走現有的步道為選擇,避免進入草叢較深的荒僻路徑。

另外,野外出遊也許希望「引蝶」,但在服飾上絕對要避免「招蜂」。林試所提供山區旅遊最「in」穿搭術。由於虎頭蜂特別注意黑色、表面粗糙或隨風飄動的頭髮,因此建議於山林活動時穿著淺色、表面光滑的長袖衣褲,戴帽子及穿著運動鞋,同時避免使用有香氣的化妝品。

黑腹虎頭蜂蜂窩高高掛在樹上,外表有明顯的紋路,和舉尾蟻巢明顯不同。林試所提供

黑腹虎頭蜂蜂窩高高掛在樹上,外表有明顯的紋路,和舉尾蟻巢明顯不同。林試所提供

都市有蜂先判斷類型和位置 與野蜂相處學經驗

陸聲山說,雖然虎頭蜂令人聞「蜂」喪膽,然而,牠們在生態上扮演授粉者和捕食者的角色,不容忽視。虎頭蜂在分類上屬於胡蜂科中胡蜂亞科之一屬(Vespa),廣義的胡蜂,以捕食蠅類、蚜蟲、蝗蟲和鱗翅目幼蟲等害蟲來育幼,在控制害蟲族群上有相當的貢獻。

虎頭蜂雖具危險性,但是,發現後是否只有移除一途呢?陸聲山認為,應就虎頭蜂的種類與築窩地點來考量。

在一些人煙出入頻繁的風景區、遊樂區等步道或人造設施附近,確實需經由適當的措施,如垃圾管理、毀壞蜂巢、誘殺新蜂王等,以減少蜂群螫人的危險;若能及早發現虎頭蜂築窩,儘早評估、進行防除作業,以免虎頭蜂窩日益增大,造成日後移除困難與被螫風險提高。

林業試驗所所長張彬表示,秋天是虎頭蜂活動頻繁的季節,提醒到山林活動的遊客,遇上虎頭蜂時,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有揮打、快速搖晃頭部等動作,盡速沉穩大步離開現場,可降低被蜂螫的危機。若被虎頭蜂螫傷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時,宜儘速送到醫院治療。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