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Aug. 12 2020

開發選址不踩雷 987萬筆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 87%來自公民科學家

  • 到哪裡、什麼時候有機會看到黃襟蛺蝶?不妨到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來找資料!攝影:柯智仁;特生中心提供

    到哪裡、什麼時候有機會看到黃襟蛺蝶?不妨到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來找資料!攝影:柯智仁;特生中心提供

  • 由公民科學家記錄的台灣綠貓蛛,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其族群分布。攝影:Kelvein Hsu;特生中心提供 @ spider.tbn.org.tw授權

    由公民科學家記錄的台灣綠貓蛛,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其族群分布。攝影:Kelvein Hsu;特生中心提供 @ spider.tbn.org.tw授權

  • 網站資料的呈現方式,幫助使用者很快吸收資訊。資料來源:特生中心

    網站資料的呈現方式,幫助使用者很快吸收資訊。資料來源:特生中心

1

工程開發前的生態檢核資料哪裡找?「友善生態給付」從哪裡做起?號稱「綠能」的風、光電,該選哪裡開發?這些台灣社會最關注,牽涉到環境永續的議題,現在透過查詢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庫,就可獲得解答。

由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所建置維護的「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下稱TBN,Taiwan Biodiversity Network),至今(7月)已彙集987萬筆生物多樣性資料,其中超過850萬筆、高達87%的資料,來自公民科學家。

到哪裡、什麼時候有機會看到黃襟蛺蝶?不妨到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來找資料!攝影:柯智仁;特生中心提供

到哪裡、什麼時候有機會看到黃襟蛺蝶?不妨到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來找資料!攝影:柯智仁;特生中心提供

看到野生物就想到「它」 TBN串聯台灣生態資訊

特生中心表示,TBN目前由公民科學家所貢獻的資料中,參與最熱烈的生物類群包括鳥類、蛾蝶類(鱗翅目昆蟲)、植物及蛙類(兩棲類)。以資料量來看,紀錄筆數最多的類群依序為:鳥類747萬、蛾蝶類41萬、蛙類10萬;以物種數來看,植物與蛾蝶兩類群加起來就有超過7000種紀錄;在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方面,也累計超過4萬筆資料。

「生物多樣性資料是保育工作的基礎,而生物資源屬於公共財,具有公益精神。」楊嘉棟指出,民眾無論透過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eBird Taiwan台灣蛛式會社公開社團台灣飛蛾資訊分享站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等網頁app輸入資料,經研究人員查核資料後,即匯流至TBN,再進入TaiBIF,最後貢獻到GBIF(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具備專家檢核制度 民眾透過單一管道即可貢獻資料

在研究人員有目的的引導帶領下,只要拿起手機,拍照記錄日常的自然觀察,並透過各個公民科學計畫的臉書社團或是到網頁App回報;透過一筆一筆生態監測資料的累積填補國土資訊,而且全民都可加入這個行列,運用科學精神,不讓生態資訊留白。

民眾只需透過一個管道輸入即可。若鳥友將資料輸入e-bird,又輸入iNaturalist軟體,會不會變成兩筆資料?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資料庫之間會互相篩檢,比對觀察日期、觀察者、地點、物種、照片等,相似度一致,就會自動歸為一筆資料。楊嘉棟說,一開始就曾考慮這個問題,因此有專家檢核制度。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是台灣的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計畫的一個環節,由特生中心經營管理,所有資料都將連結到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BIF),後者是經由中央研究院、林務局、特生中心、林試所、海保署、營建署等單位長期合作與推動的計畫,期望能透過資料的開放,發揮各種潛在應用價值、協助保育決策並促進國家永續發展。

由公民科學家記錄的台灣綠貓蛛,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其族群分布。攝影:Kelvein Hsu;特生中心提供 @ spider.tbn.org.tw授權

由公民科學家記錄的台灣綠貓蛛,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其族群分布。攝影:Kelvein Hsu;特生中心提供 @ spider.tbn.org.tw授權

從賞鳥賞蝶到環評攻防 不踩地雷一起守候家園

夏季毒蛇出沒頻繁,一旦被咬傷都有致命疑慮;而蛇毒血清具活性不易保存,產製過程困難昂貴,如何將這些珍貴的毒蛇血清分派到適當的地點,以便萬一發生毒蛇咬傷事件,得以就近取得血清?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說,疾管署就曾私下透漏,配置蛇毒血清就依據資料庫中毒蛇物種分布地點,正確地將血清分配到各地去。

特生中心研究員何東輯也舉水保局委託於九份二山進行四年四季的生態監測,包括路殺熱點、動物通道等資料,全數置入TBN中,未來水保局九份二山國家紀念園區,欲結合生態旅遊,即可依據資料庫裡四季生態資料。

「這個資料庫非常好用。」楊嘉棟說。除了國家大事少不了它,也能成為賞鳥賞蝶賞花的依據,關心氣候變遷者,也可能植物物候看出端倪。

網站資料的呈現方式,幫助使用者很快吸收資訊。資料來源:特生中心

網站資料的呈現方式,幫助使用者很快吸收資訊。資料來源:特生中心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于玻受訪時肯定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建置,也鼓勵不斷更新累積,包括各項工程計畫所進行的生態檢核,都應回饋到資料庫,增加資料的準確性。他建議,透過教育訓練幫助大眾使用這些資料庫。

此外,生態資料庫也告訴使用者,土地的有形與無形價值。黃于玻說,一塊看起來不起眼的土地,可能具有歷史文化或生態保育的價值,凸顯這個價值,對開發單位也有幫助,例如在計畫中擴增其價值,甚至結合公民參與的力量,讓土地利用兼顧社會、環境的公共利益。

對使用者而言,這個資料庫不但是完全開放,也隨時維持最新、最正確的狀況。楊嘉棟說,網站使用開放原始碼,不會因管理者換人而打掉重練;其次使用web app,比使用手機須投注iOS或Android兩個系統來得經濟實用,管理效能也大幅提升。

公民科學家在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的推動上,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動能。不過,TBN資料仍有一些限制。楊嘉棟不諱言,目前TBN仍以陸域生態為主,另外,還有一些如苔蘚、十足類等類群,尚未開放公民科學家參與。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