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名的意義
人有人名,地有地名。地名是人們與地方情感連結的重要媒介,透過地名可以顯示人們對於地方的認同和定位,並展現地方獨特的地理及文化意涵。臺灣地名因歷史文化的多元發展而有豐富的變化,自有人類活動以來累積許多不同時期的地名,這些地名反映了各時期人們對生活周遭之地理環境、人文活動、社群聚落和歷史文化的感觸,代代傳承的地名是一種珍貴遺產,為探究臺灣地理、歷史、文化、族群的重要訊息之一。
就公共治理的層面,地名也是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據,舉凡行政區、街道、主要公共設施及自然實體(山川河流)等,都分別被賦予名稱,而這些地名是政府單位日常業務運作的基礎。有鑑於地名的重要意義,內政部將臺灣地名進行清查與彙整,並建立「臺灣地名資訊服務網」網站。這個網站整合豐富的地名資料,同時結合歷史地圖設置地名查詢與空間展示。透過這個資訊服務網,我們可以探究許多有趣的現象,從而認識台灣的地理和歷史發展。本文以幾個範例來介紹如何透過地名認識臺灣。(延伸閱讀▶從地圖看臺灣)
二、「窩」字地名
臺灣的地名有很大的比例是和自然環境特徵有關,其中以地形特徵為名的情形特別明顯,如:崙、崎、坎等。在這裡我們特別介紹「窩」字地名。「窩」是客家族群常用的地名,用來形容類似畚箕狀三面地勢高、一面低的地形。透過地名資訊服務網進行搜尋,我們發現臺灣北部丘陵地區有許多「窩」字地名,如下圖所示。其中又以新竹芎林鄉最多,共計有18個窩字地名,如:船仔窩、燒炭窩、松樹窩等等。並可利用網站的定位功能得到每個地名的位置。
我們可以將這些地名分佈位置轉存為Google Earth通用的.kml檔,然後在Google Earth將其開啟。平面的地圖顯示,在新竹縣的楊梅鎮、湖口鄉、新埔鎮、芎林鄉等有許多「窩」字地名分布其中,芎林鄉的鹿寮坑溪兩側更是密集。將地圖放大並切換到3D的立體地形展示,則可以看到一個個「窩」字地名依序分佈在一序列山谷,每個都呈現畚箕狀的地形,如下圖。這個範例讓我們看到地名不只反映了環境特色,也可以呈現族群分布的位置。
三、屋和厝
臺灣許多聚落都是由早年少數的幾間房子逐漸發展而形成大聚落。「屋」或「厝」這兩個字均代表房舍的意思,兩者常被衍伸作為聚落名稱,而屋是客家族群較常使用的用字,厝是閩南族群所常用的地名用字。針對這兩個字,當地居民會依照宗族、地緣或位置等而命名,如:依據姓氏而有「陳厝」、「羅屋」等以宗族來命名,又或者以位置、新舊等而有「南方厝」、「半路厝」或「新屋」等地名。
透過地名資訊服務網查詢,可以分別顯示屋和厝在臺灣的分布情形。上圖為搜尋臺灣「厝」字地名而得到的分布結果,圖中的「厝」字地名普遍分佈在臺灣由北到南的西半部平原地區,顯示全臺灣閩南族群分布地區都有使用這個地名的情形。針對「屋」字進行查詢,可以發現大多分布在桃竹苗地區,和客家族群人口分布有高度重疊的現象,如下圖。這兩張圖顯示地名除了作為地方標示之外,也可以顯示早年族群分布的特色。
四、臺灣最常見的地名
針對「地名資訊服務網」的「聚落」類地名,我們進一步使用電腦進行地名所使用文字和字詞的頻率分析。得到下列結果。地名用字排名如下表(僅列前20名),若以「文字雲」(Word Clouds)方式呈現則如上圖。
表一:地名「單字」排序/數量表
名次 |
單字/數量 |
名次 |
單字/數量 |
1 |
仔 7265 |
6 |
頭 2228 |
2 |
寮 2848 |
7 |
新 2148 |
3 |
厝 2804 |
8 |
山 1953 |
4 |
大 2384 |
9 |
下 1855 |
5 |
坑 2346 |
10 |
埔 1760 |
名次 |
單字/數量 |
名次 |
單字/數量 |
11 |
頂 1693 |
16 |
腳 1337 |
12 |
子 1520 |
17 |
庄 1102 |
13 |
村 1436 |
18 |
水 1090 |
14 |
社 1433 |
19 |
內 1073 |
15 |
尾 1391 |
20 |
中 1072 |
資料來源: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資料庫
如表一所顯示,語助詞的「仔」是地名中最常出現的單字,這是地名取名時最常使用的附加詞。「寮」與「厝」的使用僅次於「仔」,清楚呈現早期農業社會環境中人造建物(寮/厝)成為地理空間上的主要地標物。「社」、「庄」等聚落單字也是常見單字。形容詞類的「大」、「頭」、「新」、「下」、「頂」、「尾」、「內」、「中」亦是常見的單字使用,這些詞主要搭配於指示空間方位。最後,則是地形單元與土地利用型式,如「坑」、「埔」等。
除了「單字」分析之外,我們進一步以Microsoft Excel軟體進行分析,將「聚落」類地名共28,841筆資料進行字頻分析、詞頻分析,得到結果為數量排序。結果如表二。
表二:地名「單詞」排序/數量表
名次 |
單詞/數量 |
名次 |
單詞/數量 |
1 |
竹圍仔 94 |
6 |
頂厝 49 |
2 |
三塊厝 68 |
6 |
新厝 49 |
3 |
公館 65 |
6 |
陳厝 49 |
4 |
大埔 60 |
9 |
山腳 47 |
5 |
下寮 52 |
9 |
過溝仔 47 |
名次 |
單詞/數量 |
名次 |
單詞/數量 |
11 |
崁頂 44 |
16 |
田中央 39 |
12 |
水尾 43 |
16 |
頂寮 39 |
12 |
田寮 43 |
16 |
劉厝 39 |
14 |
王厝 42 |
19 |
大竹圍 38 |
15 |
新厝仔40 |
19 |
埔尾 38 |
資料來源: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資料庫
這些地名中以「竹圍仔」最多(94個),若再加上「大竹圍」(38個)、「竹圍」(28個)、「竹圍子」(26個)、「下竹圍」(21個)等,共有318筆,成為數量最多的地名。
這個結果顯示地名所使用詞彙最多者為「竹圍」,共318筆,這些地名平均分布於西部平原上。其中「大竹圍」佔了45筆,「小竹圍」只有1筆;而「下竹圍[1]」有32筆,「上竹圍」只有4筆;「新竹圍」有5筆,但「舊竹圍」主有1筆;「內竹圍」、「外竹圍」則各有1筆;「竹圍底」有1筆;「頭竹圍」有4筆。如同許多地名詞彙,竹圍一詞可能被冠上大、小、上、下、新、舊、內、外等和方位或開發先後有關的形容詞。「竹圍」地名反映著早年居民在聚落周遭種植竹林以作為屏障或防禦設施。在什麼樣的地形或環境,特別需要藉由竹圍來保護家園?要防禦的對象是誰?透過地名,引發我們思考每一個聚落早年開發時的情境。
五、結論
地名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資訊,然而我們常以為它們只是個標記。事實上,地名具有豐富的內涵,往往隱涵了一個地方的環境特色、開發經過或曾經居住過的族群。內政部所建立的「地名資訊服務網」收藏了有關臺灣地名的豐富資訊。這個網站的地名資訊像是一把鑰匙,開啟有關臺灣地理和歷史文化的探索活動。
撰文:賴進貴(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