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入侵種銀合歡除了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可能也提供病媒溫床。臺師大生命科學院與衛福部疾管署研究團隊透過囓齒動物監測,發現澎湖相當強勢且難以根除的銀合歡林內,提供了病媒恙蟲適合的生存環境,而且不因季節改變而有差別,這讓外來入侵種移除多了不同的意涵。
這項研究成果《被忽視的熱帶疾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近日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恙蟲(標本照,幼蟲為六隻腳)。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恙蟲病是由恙蟲所傳播的一種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疾病,普遍出現在臺灣花東及離島地區,臺灣每年約有300~500起病例。在過去抗生素未發明前,恙蟲病死亡率達40%,現在若能及早確診,致死率通常低於1%。
恙蟲是蛛形綱的一種蟎類,和蜘蛛相近的節肢動物,在幼蟲生長階段,需寄生到動物身上,吸飽動物體液後,才能順利蛻化至下一階段。在野外環境,恙蟲常寄生在老鼠身上,當人類被帶有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恙蟲叮咬後,即有可能感染上恙蟲病。
研究人員透過環境中囓齒動物身上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蟲數量,推估人類進入此環境感染恙蟲病的機率。地里恙蟎(Leptotrombidium deliense)是臺灣最主要會傳播恙蟲病的種類,近年來,澎湖縣的恙蟲病病例相當多,且多出現在廢耕地相當多的湖西鄉。
「別來無恙」新解 銀合歡林恙蟲多
這份報告指出,過去農民胼手胝足在澎湖開墾的農地,由於夏季乾熱、冬天強風等因素,不但須以珊瑚礁(咾咕石)在田地四周堆砌成圍牆以擋風,加上土壤貧瘠、含鹽分高,原已不利於耕作,1970年工業化後,更造成人力外流,農地乏人經營下大面積休耕,至今約75%的農田處於廢耕狀態。
這些貧瘠的廢耕地絕大多數遭外來入侵種「銀合歡」占據。原產於中美洲的銀合歡,最初被引入臺灣作為牲畜的飼料、薪材和紙漿原料;然而,銀合歡能夠適應乾、熱且貧瘠土壤的特性,讓這種外來種植物大量出現在臺灣許多廢耕地。澎湖也是銀合歡密度可達每公頃3~5萬棵,加上每平方公尺土壤中可含2000顆種子,導致根除銀合歡十分不易。
為了知道廣泛出現在廢耕地的銀合歡林地與恙蟲病的關係,由臺師大生科學院副教授郭奇芊和疾管署王錫杰博士合作的研究團隊,比較了澎湖縣湖西鄉銀合歡林地和還在耕作的農地,以及住家附近這三種棲地環境,恙蟲的數量和感染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感染率。
研究人員從1323隻臭鼩或稱錢鼠(Suncus murinus)小黃腹鼠(Rattus losea)、家鼠或稱鼷鼠(Mus musculus)、褐家鼠或稱溝鼠(Rattus norvegicus)等小型哺乳動物取樣得知,銀合歡林地的恙蟲數量明顯較高,且不會隨著季節而有變化。
例如當冬天到來,其他棲地環境的恙蟲數量明顯變少時,銀合歡林地的恙蟲數量還是保持相當高,意味著銀合歡林地的恙蟲數量多且穩定,且能緩衝惡劣氣候對於恙蟲的負面影響。
銀合歡保護了恙蟲,卻對人類健康有害──恙蟲感染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機率,在銀合歡林中也是最高。
宿主是誰有要緊 寄生臭鼩難生存
此外,雖然環境中的土壤溫度和相對溼度相似,但幾種不同種類的齧齒類和鼩鼱動物數量有差,銀合歡林中躲藏有特別多的小黃腹鼠,這種老鼠除了寄生相當多的恙蟲外,恙蟲也吸食得相當飽。
然而,在澎湖數量很多,最常出現在住家周遭的臭鼩(又稱錢鼠),身上帶的恙蟲種類雖然和小黃腹鼠相同,但是恙蟲體型卻明顯小許多;這似乎代表臭鼩雖具有類似吸塵器的功能,可以吸引許多恙蟲寄生,但寄生後的恙蟲,無法自宿主獲得養分、順利存活,更無法繁殖。
臭鼩(錢鼠),耳朵上橘色紅點為恙蟲。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寄生到臭鼩身上的恙蟎,就幾乎吸不到東西,最後可能無法存活,留下臭鼩反而能夠降低人類被恙蟲叮咬的機會。」郭奇芊說,這個道理就像研究人員發現北美負鼠(Didelphis virginiana)能殺死很多壁蝨,因而可能降低萊姆症(Lyme disease)的感染機會。
他重申,並非每種宿主都罪該萬死,應透過更細緻研究、了解不同型態的宿主,才能得知該維持怎樣的環境。
疾病控制關乎生態環境 從生態面著手有助預防疾病
郭奇芊十幾年前在疾病管制局研究時,曾聽前往澎湖研究的指導教授提及,銀合歡林中捕捉的老鼠恙蟲數量很多,讓他多年後和指導的團隊開啟了這項研究。這項研究也說明,銀合歡除了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外,也提供病媒生物堅固的避風港,進而影響大眾健康;這讓外來種防治更具實質意義,同時提醒大眾重視外來入侵種可能導致的各方面影響。
人類疾病預防無法自外於自然界,因疾病控制與野生物監測,在國內漸受重視。郭奇芊表示,過去對於何以環境改變使得病媒增加,這一類屬於生態學的範疇,十幾年來已成歐美國家主流,相關的研究論文不斷累積,亞洲及臺灣較乏人問津,近年來隨著幾項人畜共通疾病受到關注。
郭奇芊認為,大多數蟲媒傳播疾病和人畜共通疾病都是生態問題,取決於野生動物的數量,若能清楚這些關係,從生態面著手,疾病風險也會跟著降低。這個論述從近年來農委會防檢局因狂犬病監測鼬獾,以及特生中心路殺社長期監測等科學研究調查,愈來愈清晰。
恙蟲
恙蟲是一種蟎類,所以也叫恙蟎,其一生可以分做四個時期(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其中只有幼蟲時期(chigger)會透過叼咬人,傳染恙蟲病給人。恙蟲雖為節肢動物,不過幼蟲時期是6隻腳,蛻化成若蟲和成蟲之後才會有8隻腳。
經由感染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人類時,立克次體透過叮咬部位的傷口進入人體而感染,屬於法定傳染疾病。我們常說的「別來無恙」指得就是沒有感染恙蟲病平安歸來。
恙蟲(未吸體液前)。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恙蟲(吸飽體液後)。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