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對於海蛇大多還停留在危險可怕的印象,然而,蘭嶼海域的四種海蛇,卻是溫馴安全的種類。"
蘭嶼──這個臺灣的邊陲之鄉,不只偏遠還相當獨特。一般偏遠之鄉只是受主流文明影響較淺,但蘭嶼不止於此。它曾經遺世獨立,幾乎不受現代文明的汙染。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曾斷絕達悟族和外界的聯繫,以便研究人類在沒有其他文明影響下會如何演變。這樣的政策延緩了蘭嶼與外界的交流,卻也讓傳統文化與環境保留得更為完整。
蘭嶼每年總被好幾個颱風侵襲,但其獨特的地下屋文化卻充份顯露達悟族人的因應智慧。這些「防風」房舍匯集在緩坡之上,深入地下的主屋被堅固的石牆保護著,屋簷的高度總是在石牆之下。強風來襲時,吹過石牆的陣風會順著屋頂疾掃而去,不會灌入屋內掀壞屋子。房舍下方透水良好的砌石則確保豪雨的快速排水。不只人有屋可住,就連拼板舟也有小屋遮風避雨,可見達悟人非常重視並善待這個營生的好夥伴。建造拼板舟需要大量的木頭,千百年來這個小島依然林木茂盛,沒有過度的砍伐,這是如何做到的?
原來每個家族會有計畫地造林,造拼板舟的木材也不可隨意砍伐。家族在很早很早之前已在山上植下樹苗,並定期地為這些樹苗除草,呵護它們順利成長,每一代用上一代種下的大樹,也不忘為下一代培養大樹。除了山林有永續經營的概念和做法,海洋資源也如此,飛魚祭是蘭嶼最重要的文化祭典,這段期間有許多禁忌,有些禁忌應該和資源的永續利用有關,例如不准捕捉底棲性魚類與不准用魚槍或鉛垂捕魚。這些禁忌顯然是讓珊瑚礁魚類有個休養生息的機會。
蘭嶼的海水清澈,珊瑚礁生態豐富動人,完全不輸給澳洲的大堡礁。2007年我在雪梨大學進行短期研究,便趁機去大堡礁走了一趟。這個舉世聞名的珊瑚礁聖地,除了有隆頭鸚哥魚會靠得很近而令人振奮外,水底生物的豐富程度其實遠不及蘭嶼。
但可悲的是,蘭嶼豐富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風土人文正在快速流失之中。觀光客的增加雖讓更多離鄉的達悟青年能返鄉生活,但在缺乏前瞻規畫的情況下,低價吸引大量遊客成為最快速的謀生手段,驅使它走上綠島和臺灣多數風景名勝區的同樣道路。
綠島發展觀光,每年夏天的遊客量多到令人咋舌。海邊浮潛的遊客一波接一波,海面上滿滿的人潮就像鍋子裡下滿了水餃一樣。臺灣的觀光產業幾乎都走廉價競爭與剝削環境資源的路線,消費者看似受惠,其實不然。品質不好加上環境破壞,無須多久,美好的自然環境不再,繁盛如泡沫,空留一片破敗的土地。像臺灣這種面積與承載量相對小的生態環境,用低價競爭吸引大量遊客無異自尋死路。若能限制遊客人數、提高旅遊的品質和深度、發展特色以及加收環境維持費等,才可能永續經營。
↑↑↑↑↑蘭嶼海域一對好奇的飯島氏海蛇(Emydocephalus ijimae)。影片提供:杜銘章
世人對於海蛇大多還停留在危險可怕的印象,然而,蘭嶼海域最常見的四種海蛇,卻是溫馴安全的種類,這就是蘭嶼的獨特亮點之一。反觀澳洲和東南亞,它們的海蛇種類遠比臺灣多,其中有許多危險的種類混雜其間,發展潛水看海蛇的風險較大。也幸好如此,蘭嶼才有先機,但若澳洲和東南亞也開始發展潛水看海蛇,我們想必也很難與它們競爭。
搭配蘭嶼獨特的風土人文,未來全世界的人想要與海蛇共游共舞,首選將是蘭嶼。認清且站在自己的優勢與價值上,我們絕對不可再作賤自己和環境。透過蘭嶼的深度人文生態之旅,認識蘭嶼質樸的美與獨特,以及一群陌生的物種。讓它促成我們走出原始的恐懼深淵,面對自己虛幻莫名的恐懼,從彼此的相遇與觸碰中,體會不同的生命卻訴說著同樣善意與溫柔的語言。期待這個獨特的旅行,能改變遊客、蘭嶼、臺東甚至……臺灣。
即便蘭嶼的海蛇多半安全,有時候一些危險的物種仍會出現,沒有專業人員的陪同還是不要隨便接觸不認識的海蛇。海蛇的世界還很大,像太平洋分布最廣的黑背海蛇(Hydrophis platurus)還是有可能會出現在蘭嶼海域,但在廣大無邊的大西洋卻找不到牠或其他的海蛇。為何如此?請待下回分曉!
上篇:【老杜聊海蛇】海蛇很毒很危險嗎?
下篇:大西洋中為何沒有海蛇? 讓我們從黑背海蛇聊起……
老杜本名杜銘章,他是臺灣研究海蛇的先驅,1986年在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攻讀碩士時選擇海蛇作為他的論文。深知海蛇研究的困難與高風險,1994年自美國取得博士回國後只從事陸棲蛇類的研究,直到2008年因緣際會又重回海蛇的研究,持續研究六年直到2014年從師大生命科學系退休。目前定居臺東經營有機生態農場並繼續推廣蛇類保育,在臺灣的海蛇或蛇類的生態研究上,他都算是老字號的人物,雖然實際年齡與心理年齡他離老還有一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