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訪問過一位在蘭嶼捕抓海蛇時被咬過兩次的周姓榮民……"
海蛇,這個讓許多人聽到就怕、看到就想逃的動物,真的有這麼可怕嗎?在我真正從事海蛇研究之前,從文獻資料也看到澳洲一些海蛇不但毒性強,攻擊性也高;一滴約0.03毫升的毒液便足以殺死三名成人。尤其劍尾海蛇(Aipysurus laevis)在求偶期間甚至會主動攻擊靠近的人類。所幸海蛇的毒牙通常很短,一般只要0.6公分厚的潛水衣便能保護人身安全。於是當年我訂做了一套全臺灣最厚的潛水衣,厚度達0.7公分,這才較安心地展開我的海蛇研究。
闊帶青斑海蛇(Laticauda semifasciata)是蘭嶼最常見的海蛇,我曾記錄過48隻個體對我的行為反應,結果有多達73%的個體根本不理我,既不逃離也不游過來。只有12隻(25%)會主動游向我,其中有四隻在我前方約2-3公尺處便停了下來,吐吐蛇信,探探頭後就離開了。另外有八隻則游向我,主動接觸了我的身體。牠們似乎對蛙鞋特別感興趣,經常最先碰觸蛙鞋,但我若靜止不動,牠們總是在吐信探索我的身體後不久便離開。若我動作大一點,牠們會受到驚嚇快速逃離,但從來沒有一隻海蛇有主動攻擊的行為。其中有一隻個體(2%)一遇到我便轉身快速逃離,我愈是好奇地跟上,牠愈是拼命地想逃,還因為運動太激烈需要不斷浮出水面換氣。
經過近一年的觀察後,我發現蘭嶼常見的四種海蛇;闊帶青斑海蛇、黑唇青斑海蛇(L. laticaudata)、黃唇青斑海蛇(L. colubrina) 和飯島氏海蛇(Emydocephalus ijimae)都不像文獻描述的那樣兇惡,因此想更進一步地測試闊帶青斑海蛇的反咬行為。一開始我會先輕輕握住牠們的身體約一分鐘,之後再用力擠壓另一分鐘。結果多數的海蛇(74%)在輕握時只會試圖游離我的手,頂多只會用力擺動身體或纏繞,但並不反咬。要到我用力擠壓時,才有較多數的海蛇會採取反咬的行為。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數個體(11%)在被用力擠壓後也一直不反擊,顯然牠們對反擊這樣的動作並不熟練。
除了攻擊性外,蛇毒的致命程度也是危險與否的另一項指標。蛇毒的致命程度實際上分為兩個要素,一個是蛇毒的單位毒性,另一個則是每次咬噬的出毒量。如果單位毒性強,出毒量又高,被咬傷後自然容易致命。海蛇的單位毒性多半很強,裂頦海蛇(Enhydrina schistosa)是目前排名最毒的蛇類之一,而前十名最毒的蛇類之中海蛇也占了好幾席;另外杜氏劍尾海蛇(Aipysurus duboisii)及黑背海蛇(Pelamis platurus)也都都出了名的毒。但出毒量則因種類而有很大的差異,已知闊尾海蛇屬(Laticauda)的海蛇出毒量多半很低。
闊尾海蛇理論上相當安全,因為牠們的毒牙很短、攻擊性很低、出毒量又很少。但實際咬下去呢? 我曾訪問過一位在蘭嶼捕抓海蛇時被咬過兩次的周姓榮民。他說就像蚊子叮一樣,傷口既不腫脹也沒什麼感覺。我的學生中也有兩位曾在蘭嶼被海蛇咬過,結果也都沒事。長年來在日本九高島幫忙捕捉海蛇的兩位婦女,其中一位也跟我說她被咬過好幾次,但都沒什麼反應,完全無害。此外斐濟群島和菲律賓島上的人也時常徒手捕捉闊尾海蛇屬的海蛇,並認為牠們無害。因為溫馴又安全,全世界極少有人被闊尾海蛇屬的海蛇攻擊或咬傷的案例。斐濟群島曾有兩次咬傷記錄,一位是研究海蛇的人員另一位則是一名14歲的男孩。前者只有類似觸電的感覺,後者舌頭略腫並有麻痺和噁心的感覺,但三天後便恢復。
全世界的海蛇共約60種,牠們分別來自兩個不同的祖先,種類數較多的一群統稱為真海蛇(true sea snake),這一群的海蛇確實相當危險,許多種類的攻擊性和出毒量都很高。另外一群統稱為海環蛇(sea krait)的只有八種。這一群海蛇都很溫馴,算是相當安全的海蛇。蘭嶼海域常見的四種海蛇之中,三種都屬於海環蛇,唯一的真海蛇是飯島氏海蛇,但這種海蛇的食性非常特化,只吃魚卵,其毒牙和毒囊也因此已經退化,所以也是非常安全的種類。
當全世界的水母多會螫人,但帛琉的水母卻無害時,它能成為遊客與水母共游的代名詞。當全世界的海蛇多很危險,蘭嶼的海蛇卻很安全時,它是否有潛力能成為遊客與海蛇共游的天堂?除此之外,這是否還有更深層的意涵?請待下回分曉!
上篇:【老杜聊海蛇】那年我試吃了我的海蛇樣本
下篇:【老杜聊海蛇】在蘭嶼與海蛇共舞
老杜本名杜銘章,他是臺灣研究海蛇的先驅,1986年在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攻讀碩士時選擇海蛇作為他的論文。深知海蛇研究的困難與高風險,1994年自美國取得博士回國後只從事陸棲蛇類的研究,直到2008年因緣際會又重回海蛇的研究,持續研究六年直到2014年從師大生命科學系退休。目前定居臺東經營有機生態農場並繼續推廣蛇類保育,在臺灣的海蛇或蛇類的生態研究上,他都算是老字號的人物,雖然實際年齡與心理年齡他離老還有一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