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號】活在城市的陰影處(捕鼠篇)
撰文: 艾瑪.馬里斯 EMMA MARIS
攝影: 查理.漢米爾頓. 詹姆士 CHARLIE HAMILTON JAMES
紐約市的老鼠以學名為Rattus norvegicus的溝鼠為大宗,這種老鼠又稱為褐鼠。牠們是穴棲動物,整個身體以顱骨最寬,因此可以鑽進任何比顱骨還寬的空間裡(包括通向馬桶的水管)。
溝鼠為家族群居動物。牠們每胎可以生下2到14隻幼鼠,而且將巢穴維持得相對乾淨,會在不大的領地裡巡邏。幼鼠最早可在十週齡時到達性成熟,此時牠們就會搬出巢穴,尋找配偶。
柯里根和我踏上了獵鼠之旅。他在一座法院大樓旁的花圃裡小心翼翼地走著,感覺著靴子底下的泥土。他察覺出有塊地方有中空的空間,於是在上面用力跳了幾下。過沒多久,一隻老鼠從附近的洞裡鑽了出來,趕緊逃走。我覺得有點過意不去。然而,大部分紐約人都希望紐約市的老鼠死光光。
就在我與柯里根展開獵鼠之旅的前一週,紐約市長比爾.白思豪才剛針對城市公共住宅的鼠患問題,宣布了「新的積極滅鼠計畫」,這是一項耗資3200萬美元計畫的一部分,目的在於讓鼠患最烈的地區減少70%的鼠口。
許多城市嘗試以毒藥來控制老鼠數量。然而不幸的是,速效毒藥的效果並不好,老鼠吃了一兩口以後覺得不舒服就不會再吃毒餌了。因此,滅鼠業使用的是抗凝血劑,這些藥物要好幾個小時才會對老鼠造成影響,也要好幾天才會殺死牠們。吃下藥物的老鼠會因為內出血而慢慢死亡。柯里根討厭這樣的殺鼠方式,不過他也害怕爆發疫病,因此才繼續向客戶提供專業知識。
我們前往翠貝卡公園,根據柯里根的說法,那裡的老鼠已經學會獵殺鴿子。然而,今晚的公園很安靜。公園管理員最近可能有把乾冰打到鼠洞裡。柯里根表示,這是比較人道的滅鼠方式。當二氧化碳氣體慢慢從乾冰飄出來並瀰漫整個鼠洞時,老鼠會沉沉睡去,再也不會醒來。
以滅鼠維生的人,很少指望能獲得比區域性或暫時性的成功更好的結果。柯里根表示,當一個地區的老鼠中毒以後,存活下來的老鼠會不停地繁殖,一直到鼠洞又滿是鼠口為止,而新一代的老鼠每天晚上還是能在紐約人行道上找到成堆的一袋袋垃圾。柯里根指出,除非城市能徹底改變處理垃圾的方式,否則「老鼠還是這場戰爭的贏家。」
狗兒把一些老鼠逼到小巷裡的廢棄地毯下頭後,牠們的人類同事用曲棍球棒與袋棍球棒阻止老鼠逃 跑,並用鏟子將試圖躲在 地洞裡的老鼠挖出來。
這一綑老鼠屍體,是四隻㹴犬捕鼠一小時的成果;牠們當晚總共殺死了31隻老鼠。這些工作犬非常受歡迎,旁觀民眾常常會替牠們加油。
本文未完,了解更多內容請參閱:《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9年4月號
立即購買:博客來/誠品/金石堂/大石網路商城/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