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Jul. 01 2022

心靈的本質《不實在的現實》導讀 - 謝伯讓

  • 心靈的本質《不實在的現實》導讀 - 謝伯讓

    心靈的本質《不實在的現實》導讀 - 謝伯讓

1

心靈與意識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已經困擾人類數千年的根本問題,至今仍然是眾說紛紜。

二元論

17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笛卡爾(René Descartes)主張「心物二元論」,他認為心靈是「非物理」的,而非物理的心靈可以透過松果體和物理的身體互動。笛卡兒的二元論不但非常符合直覺,而且和世人害怕死亡、敬畏鬼神、以及渴望透過靈魂延續生命的想法一拍即合,這個主張也因此在世俗世界裡蔚然成風。不過,心物二元論在理論上有著一個致命缺陷:如果心靈在本質上是非物理的,那這種非物理的事物如何可能和物理的身體互動?如果心靈能夠和物理的身體互動,那心靈不也應該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嗎?鑑於此缺陷及其他原由,後來的一些思想家便開始朝向一元論靠攏。一元論,指的就是世界的本質並不是由「物理」和「非物理」的二元事物所構成,而是只有單一一種性質。其中,「唯物論」主張世界的本質是物理,「唯心論」則主張世界的本質是心靈。

唯心論

例如18 世紀的哲學家柏克萊(George Berkeley)就主張唯心論,他認為整個世界都依賴心靈而存在。柏克萊的名言是「存在即是被知覺」,也就是說,只有被心靈知覺到的事物才會存在,沒有被心靈知覺到的事物則不存在。柏克萊的主張並不主流,因為這和我們的直覺不符。比方說,如果只有被心靈感知到的事物才存在的話,那當我眼睛閉起時,原本在眼前的事物難道就跟著從世界上消失?柏克萊對此的回應是,眼睛閉起時,原本存在眼前的事物並不會消失,因為還有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在感知這個世界。只要上帝仍在感知這個世界,世界就會一直存在。然而,如此訴諸上帝的論證,對於沒有明確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並不討喜,再加上近代科學的啟蒙,一元論中的「唯心論」也隨之逐漸式微。

單子論與雙面論

既然走向「唯心」的極端立場窒礙難行,自然有思想家會想要摒棄極端而改採中庸之道。比方說17 世紀德國的思想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就提出了「單子論」,他認為世界的根本存在是單子(monad),單子並不是物質,而是比物質更基本的實體。包括物質和心靈在內的整個世界,都是由單子構成。另一個有些類似的理論,是同一時期哲學家史賓諾沙(Baruchde Spinoza)的「雙面論」。史賓諾莎認為世界的根本存在既非物理,也非心靈,更不是許多單子,他主張世界的根本存在就是唯一的實體「上帝」(這裡所謂的上帝,並非一般世人依照自身形象所假想出來的人形神祇,而是某種未知的根本存在)。而這個唯一的實體「上帝」,可以開展出物理和心靈兩個面向,也就是我們的世界。

然而,這種摒棄「極端一元唯心」的單子論與雙面論,其實也算是走入另一種極端:一種欲求雙全的中庸式極端理論。再加上萊布尼茲的「單子」和史賓諾沙的「上帝」概念在本體論上闡述不明且艱深難懂,因此始終沒有成為大眾主流。同一時間,隨著科學發展和人們對大腦生理結構的認識加深,一元論中的另一個極端立場「唯物論」則開始扶搖直上。

唯物論

唯物論的立場鮮明簡單:世界的本質是物理的,心靈只是大腦這個物理系統運作後的產物。20 世紀以降,科學家層出不窮的提出大腦與心靈之間的各種關聯性證據。例如特定的腦區損傷就會造成特定的心靈功能異常,還有直接刺激特定腦區也會直接影響特定認知功能等等。也因此,「唯物論」(又稱「物理論」)迅速竄紅,成為了當代的主流心靈理論。

意識的困難問題

不過,物理論也並非無懈可擊。為什麼大腦這樣的物理系統會產生心靈?究竟是腦中的什麼機制產生了心靈?如果我們用電腦模擬大腦的功能,那電腦也會產生意識嗎?最關鍵的問題是,就算我們最後發現腦中某個神經迴路啟動時就必然會出現意識,我們仍可繼續追問:「為什麼」這個腦中迴路啟動時就會出現意識?主觀的心靈意識經驗,究竟為什麼會從這個神經迴路中蹦出來?這個問題,就是哲學家查爾默斯(David Chalmers)所提出的「意識困難問題」( 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畢竟,主觀的意識現象似乎和客觀的物理世界格格不入,而這也是在夜深人靜時,看似主流的物理論仍然會讓人輾轉難眠的原因。

新穎又古老的理論出口

透過上述的心靈哲學歷史脈絡,我們可以看到思想家們由早期的「二元論」,一路開展出五花八門的心靈理論。其中包括融二為一的單子論和雙面論,也包括劍走偏鋒的一元「唯心論」和一元「唯物論」。但令人坐立難安的是,即使是挾著腦科學證據為令牌,當代主流的「物理論」在面對「意識困難問題」時仍是一籌莫展。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本書作者、著名的認知科學家霍夫曼(Donald Ho man)提出了一種不同的理論出口。霍夫曼主張「意識實在論」(conscious idealism),他認為世界的根本存在,其實應該是意識。

霍夫曼的理論靈感來源之一,是來自於他對生物演化的觀察。透過電腦模擬,他發現演化上最有競爭生存力的生物,並不是「最能夠感知到世界真相」的生物,而是「最能透過偏門技巧去趨吉避凶」的生物。換言之,在演化的壓力下,我們的心靈並不一定會看到世界的「真相」,而只是會看到有助於我們生存繁衍的「方便假相」。

以手機上的應用程式小圖示為例,那些小圖示其實只是方便我們去和手機內資訊互動的「介面」,而不是資訊在手機電路以及二進位數字運算下的原始模樣。同樣的,大腦透過感官所建構出來的虛擬世界,可能也只是大腦用來幫助我們與世界互動的「介面」或「方便假相」,而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

如果我們的意識內容只是大腦創造出來和世界互動的「介面」而非「真相」,那世界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呢?霍夫曼認為,世界的本來面目,可能是由許多「意識主體」交織而成的一個巨大互動網絡。而大腦透過感官所捕捉到的資訊,就是我們用來和其他「意識主體」的一種互動介面。

霍夫曼的意識實在論,在心靈理論的光譜上比較接近「唯心論」,但是他沒有像柏克萊的唯心論那樣,主張世界的存在必須要依賴上帝的感知。有趣的是,意識實在論和東方佛教傳統的唯識論有幾分神似。有長期正念練習經驗的霍夫曼,或許就是從中獲得了些許靈感。

然而,霍夫曼的意識實在論目前仍不完備,究竟這些意識主體的本質是什麼?意識主體之間如何互動?大腦和感官又是如何捕捉到意識主體網絡中的各種訊息?霍夫曼的這本書,將會開展出更多問題,並且引領出一條新的道路!

 

謝伯讓

臺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不實在的現實:演化如何隱藏真相,塑造我們的時空知覺》新書上市79折
🧠蝦皮商城 https://bit.ly/3uc8Dwi
🧠博客來 https://bit.ly/3Aj3PZV

N

N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