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出爐!
攝影先鋒以多元視角,驚喜呈現影像中的無聲悲喜。
一年一度由《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舉辦的2023年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結果揭曉,人物、地方、自然、青少年與生態永續五大主題分別選出冠、亞、季軍及三名佳作。此次大賽歷經3個月的收件,今年共匯聚1,640位優秀攝影者,為臺灣留下5,242件精彩作品。其中由緯創人文基金會獨家贊助的「生態永續」主題,須以5-10張相片完整訴說生態故事,在此門檻下,投件作品數量竟達1,085張,實屬難得!
評審《國家地理》總編輯李永適表示,今年攝影大賽整體水準與參賽數量都有顯著的提昇。由於鳥類拍攝的爭議,自然生態類型本次暫停接受鳥類攝影作品,卻使得其他種類的自然拍攝大放異彩,昆蟲、水底、自然景觀攝影都有許多優秀的作品出現。另一位評審,也是全球知名的自然攝影大師《國家地理》攝影師法蘭斯 · 藍汀 (Frans Lanting) ,他認為臺灣有很多優秀的微距作品,也特別提到人物組亞軍敦煌舞的水中攝影需克服浮力方能展現優雅姿態,而最終也呈現了色彩飽和的吸睛作品。
評審之一的臺灣當代攝影師沈昭良對於地方組冠軍作品深有共鳴,認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拉扯正在各地上演,也提醒拍攝地點的難易雖是評分要素,但作品的震攝強度更是關鍵。環境紀錄導演柯金源是本次生態攝影組的評審之一,他認為生態永續組冠軍的蜘蛛百態個別表現皆出色,未來若能增加生物行為觀察、環境變遷等元素,富有深度的作品將會更加豐富與動人。
本次評審過程中,對自然攝影的倫理問題多有討論。法蘭斯.藍汀指出,生態攝影作品最重要的是呈現「真實的情境」,而為了攝影需求而刻意擺設的情境並不屬於「真實的情境」。針對昆蟲攝影,更需要強調昆蟲是否受到「人道對待」,我們絕對不鼓勵把昆蟲冷凍處理、讓牠們固定不動之後再拍攝。此外,說故事是一門藝術,許多攝影師都難以掌握,編輯能幫助攝影師把故事講得更好,而如何把影像串連起來、形成一則故事,藉由給予一些指導原則並強調其重要性將有所幫助。
當讀者注視著生動寫實的照片,就彷彿能身歷其境地體驗了某個特定瞬間,因此,影像的捕捉不僅是留住一秒的美麗,仍需要有飽滿的情感與故事才能撼動人心。《國家地理》雜誌期待更多作品能展露對世界的探索與關愛,進而消弭因未知、無知而造成的冷漠與矛盾,找回對生命的期待與熱情。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將在10月份出版的新刊中,特別討論鳥類攝影的倫理問題,與正確的拍攝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