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地球的心臟,也是萬物的搖籃
海洋主宰著地球所有生態系的正常運作,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而海洋正面臨著生態污染、過度開發與過度捕撈的問題
全球都已加入海洋保育的行列
該是你我和後代子孫為海洋盡一份力的時候了!
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在防疫新生活的同時,守護海洋的心依舊要持續!《國家地理》雜誌冀以線上路跑活動及海洋生物、環境等介紹,喚起人們對海洋生態的保護意識。邀請熱愛海洋的朋友,發揮群眾的力量關注海洋議題,進而化為實際行動。
綠蠵龜是世界上最大的硬殼海龜。牠們一生幾乎都生活在水中,而且最久可以5個小時才換氣。牠們攝食許多海藻,因葉綠素堆積在脂肪呈現綠色而得名。過去臺灣東部、南部沿岸及澎湖群島、蘭嶼等地的海灘,都曾有綠蠵龜上岸產卵的記錄,然而這幾年由於人為活動干預,土地開發導致沙灘產卵空間大量消失,目前僅有蘭嶼、澎湖縣望安島的六處保護區,是母龜較會穩定洄游的產卵地。
鬼頭刀因外型十分像古代處決犯人用的大刀,因此得名。牠們體長側扁,前部高大,向後漸變細。尤其額頭有一骨質隆起,雄魚最為明顯。鬼頭刀個性貪吃,一般魚類在產卵時期通常會停止攝取食物,而鬼頭刀則會照常進食;每年當飛魚成群出現在臺灣近海產卵時,牠們就會尾隨在後伺機獵食。臺灣各海域都可以看見鬼頭刀,又以東部較多。牠們是經濟性食用魚,產量大,常做成魚丸、魚排等製品販售。
大翅鯨又名座頭鯨,臺語俗名「海翁」,擁有鯨豚界最大的胸鰭,約占身體的三分之一。日治時代臺灣南部海域曾是捕捉牠們的地區,這幾年在東部海域偶有機會遇見。雌雄大翅鯨都會發出聲音,不過在冬季溫暖的繁殖區內,雄鯨更是以能唱出動物界最長且複雜的歌曲聞名,聲音表情多變豐富,每次吟唱時間長達20分鐘,在寬廣的大海中,能夠傳播很遠。
在蘭嶼達悟民族的文化中,飛魚是族人相當敬重的魚類,許多捕撈禁忌都是為了生態平衡,確保人類與自然能夠和諧共存。黑鰭飛魚是迴游性魚類,每年三月起順著黑潮從菲律賓游到蘭嶼,是最大型的飛魚種類,堪稱「飛魚界的頭目」。由於數量十分罕見,更是當地神話傳說的啟蒙主角,地位崇高,深受族人尊敬。飛魚是族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但卻嚴禁烤食黑鰭飛魚,否則吃了就會長惡瘡。
2008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臺灣白海豚列入極度瀕危的最高保育等級,至2020年海豚數量已剩不到50隻。牠們生活在臺灣西部海岸,分佈於新竹市香山溼地與台南市七股海域之間;活動於水深15公尺內、離岸不超過6公里的海域和河口。由於十分靠近人類活動區域,因此面臨棲地消失、水下噪音、廢水污染、漁業誤捕的生存困境,加上近期推動的離岸風電建設,更讓臺灣白海豚的處境雪上加霜。
台灣金鼎獎最佳美術編輯,最佳圖書雙料得主。 2016年作品《鳥類不簡單》再度榮獲金鼎獎最佳圖書,創下個人三度獲頒金鼎獎之紀錄。 2020年作品《動物怪咖偵探》榮獲台北國際書展首獎。 成長於繁華的都市,卻擁有一雙善於發現自然野趣的眼睛。集寫作、繪畫、攝影、藝術設計、空間視覺設計等多重創作人身分於一身,專注於將自然素材做為創作元素,以美學觀點將枯燥的科學記錄方法轉化成活潑的自然創作。 自2013年創立自然野趣Nature Fun 自然教育機構,,用生動有趣的課程引領更多人走向自然、保護自然。 現為自然野趣NATURE FUN 生態教育工作室創辦人兼課程總監、野性中國講師、紅樹林保育聯盟(CMCN)顧問。著有:《自然野趣DIY》《婆羅洲雨林也瘋狂》《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自然怪咖生活週記》《鳥類不簡單》《動物怪咖偵探》等。
對海洋相關的了解頗有水準喔!
再試試其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