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處亞洲大陸與海洋的交界處,無論是氣候或生活型態,都受到海洋與季風的強烈雕琢。每年秋冬,當東北季風吹來,除了為東北部帶來綿綿陰雨,也會把海上的垃圾一起帶來。即使公民團體努力淨灘,大自然的力量終究更強,我們還是必須面對海漂垃圾源源不絕的現實。除了一起動手淨灘,更好的方法是帶動全民從源頭減少塑膠垃圾。
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認清問題的本質與起因。我們到底製造了多少塑膠、又有多少成為垃圾,進入我們的環境?渣打銀行擁有超過150年歷史,長期關懷人文與健康議題,推動身心健康概念不遺餘力,近年逐漸將關注焦點從個人健康轉移到大環境及國土健康,畢竟人類的健康不應該建立在對環境的破壞與濫用。
《國家地理》雜誌關注地球環境議題多年,此次渣打銀行與國家地理攜手合作,希望互相影響帶動,將各自的影響力擴及對方的讀者與用戶,進而帶動台灣的住民,共同努力照顧我們的環境。除了我們自己減少垃圾製造、減少使用塑膠製品之外,也希望能透過自己的行動,影響身旁的人,希望讓減塑的效應持續往外擴散,形成另一股影響台灣與世界的風潮。
響應今年最熱血的任務「友善生活 我不塑 我驕傲」,連續三週登入並參與活動就有機會獲得獎勵!
身體力行,從理念到行動的全面啟動
這個星期,我想要少來一點……
寶特瓶:台灣年消耗約56億個,回收率雖達95%,但每年仍超過2.8億支無法回收。
塑膠袋:台灣年消耗約152億個,回收不易,多半進入焚化爐。
塑膠吸管:台灣年消耗約30億根,體積小無法回收,是淨灘前幾名的塑膠垃圾。
紙餐盒:台灣年消耗約80億個,回收不易,多半進入焚化爐。
外帶杯:台灣年消耗約15億個,包括紙杯及塑膠杯,回收不易,多半進入焚化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