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關於路跑大使的小知識,答對即可參加抽獎喔! 問答活動詳情
黃魚鴞 Ketupa flavipes
貓頭鷹多以昆蟲、齧齒類、鳥類等陸生動物為主食,只有魚鴞屬以魚類、兩棲類、螃蟹等濱溪水生動物為主食。全世界共有七種魚鴞,台灣正好存有一種魚鴞,黃魚鴞。
黃魚鴞身長約60公分,全身暗褐色系、背部為黃褐色、頭上具有一對明顯的耳羽,雙翼展開可達160公分,相當一個成人的高度,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貓頭鷹。黃魚鴞名字有魚,但不只會獵食魚類、也會捕食青蛙、溪蟹等濱溪動物。獵食方式為坐等型,站在淺瀨邊的灘地、樹上、有的也會利用高處的路燈、電線桿上等待獵物出現。
黃魚鴞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溪流環境,偏好有濃密天然林的野溪環境,而且需要大樹的樹洞或是大型附生蕨類營巢,容易因為溪流及周圍森林環境受到不當開發而數量下降。
草鴞 Tyto longimembris
草鴞是台灣唯一被公告為「瀕臨絕種級」保育類的貓頭鷹。相對大家熟知生活於林間的貓頭鷹,牠所利用的環境與人為活動環境有極大重疊,是台灣12種貓頭鷹中唯一在草生地棲息繁殖的物種。但其生性隱密,鳴叫聲與蟋蟀鳴聲類似,容易被人忽略。
草鴞身長約34至42公分,有著淺色如蘋果縱切面的顏盤及修長的跗趾。因為其臉部顏盤明顯,看起來猶如猴臉,又名「猴面鷹」,也有很多網友會暱稱草鴞為「蘋果臉」。
由於草鴞的棲地為淺山草生地,衛星追蹤又發現草鴞睡覺休息的位置少有重疊,緊鄰屋舍或是交通要道周圍,故難以劃設保護區的方式保育。草鴞的獵物多為鼠類,可說是農田作物的守護神,因此易受到農藥、鼠藥或是捕鼠獸夾的威脅。
領角鴞 Otus lettia
領角鴞可說是台灣最適應人類生活的貓頭鷹。其活動範圍可從都會區到中海拔山區。常有住家前大樹上、廟宇裡的個體登上媒體,受人津津樂道。
領角鴞屬於小型貓頭鷹,身長約22-26公分,全身灰褐色、眼睛虹膜暗紅色和頭上有一對耳羽是牠的特徵,常會發出「霧」的叫聲。有捕食昆蟲、蜈蚣、青蛙、鼩鼱、老鼠、睡覺的鳥類等紀錄,食性非常多樣。其獵食時常會低飛捕捉經過路面的老鼠或是受到道路燈光誘引的昆蟲,是最常被車撞死的貓頭鷹。
都市中能供領角鴞繁殖的樹洞少,牠們只好選擇一些不太合適的場所,如排油煙管、分岔的樹幹基座等,因此易遭受其他動物攻擊或是幼雛落巢而繁殖失敗。保留都會中公園、校園、綠帶的大樹,對於領角鴞棲息繁殖有很大的幫助喔!
鵂鶹 Glaucidium brodiei
鵂鶹是台灣體型最小、最迷你的貓頭鷹,身長約8、9公分,就一個成年男性拳頭大。別看牠個頭小,個性可不像外表那麼溫馴,狩獵技巧超群的牠,可是能制伏體型比牠大的鳥類,有著「山林小辣椒」的綽號。當鵂鶹出現,或是發出叫聲時,總會引起小型鳥類群體騷動,頻頻發出鼓譟的警戒叫聲。
鵂鶹頭部後方有一對「眼斑」,很像真的眼睛,可用來分散小鳥的注意力和騷擾,讓他專心盯著前方,準備發動攻擊。主要棲息於中低海拔的樹林間,以天然樹洞或是其他鳥類鑿出的巢洞營巢。繁殖期間牠多半於夜間活動避開天敵,捕食昆蟲、蛙類;非繁殖期間,反而是白天打鳥為食,是台灣少數會在白天活動的貓頭鷹。
短耳鴞 Asio flammeus
短耳鴞是「耳羽」短短的貓頭鷹,頭頂上方成對羽毛,短短的羽簇,形似耳朵。跟其他貓頭鷹一樣,短耳鴞的耳朵位在臉的兩側,僅有耳孔沒有耳殼,撥開臉旁的毛會看到貓頭鷹的耳道。
短耳鴞是世界分佈廣泛的物種,在台灣則是穩定出現但不普遍的冬候鳥,也就是冬天才會看到短耳鴞。偏好利用平原農耕地或河口灘地,甚至是機場的草生地,故常有誤中機場防鳥網的個體。
根據近年研究,來台度冬的短耳鴞性別比例相當懸殊(母鳥佔8成左右),原因可能是台灣位在短耳鴞的度冬南界,一般認為公鳥在較高緯度度冬,有助於隔年春天提早北返搶地盤。鼠類佔牠們度冬期近九成的食物量,因此深受毒鼠藥濫用的威脅。
21
OCT
黃魚鴞,台灣島上體型最大的貓頭鷹,雙翼展開的寬度相當於一個成人的身高,然而如此碩大的身形卻能夠完美隱身在原始山林之間。黃魚鴞特殊的棲地需求、晝伏夜出的習性、低沉且辨識度低的鳴叫聲,讓牠們成為台灣貓頭鷹留鳥中最晚被博物學家發現的種類(由日籍動物學家黑田長禮於1916年紀錄),後續的野外目擊紀錄也寥寥可數,生態習性充滿神祕的色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