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95 筆相關資料
雙酚A因有害人體而惡名昭彰,於是替代品不斷推陳出新;不過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替代品未必比雙酚A來得更安全。 由於雙酚A可能具有毒性,製造商不斷開發出各種結構類似的替代物質。但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這些替代品同樣可能危害健康。PHOTOGRAPH BY DAVID MCNEW, GETTY IMAGES 這項研究的動機源自於一場意外。當時,華盛頓州立大學的遺傳學家派翠西亞.杭特(Patricia Hunt)與她的研究團隊正在調查雙酚A對於小鼠生殖後代的影響。他們將小鼠飼養在不含雙酚A成分(BPA-free)的塑膠籠裡,以滴管讓測試組的小鼠服用雙酚A,控制組的小鼠則未給予雙酚A。...
過去的研究顯示,這些稱為苯二甲酸酯的化學物質與某些癌症及生殖方面的問題有關。 從2016到2017年共有17隻瓶鼻海豚受到檢驗,其中數隻身上驗出微量人造化學物質。PHOTOGRAPH BY JIM ABERNETHY,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沙拉索塔灣(Sarasota bay)的瓶鼻海豚以友善富好奇心而聞名,是吸引遊客的一大賣點。新的研究顯示,海豚也躲不開人工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在海豚體內累積,還可能損害牠們的健康。 本週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發表的一份研究發現,海豚身上也出現了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這種在塑膠、化妝品和油漆...
對美國來說是外來種的甲殼和軟體動物,竟在海洋垃圾上熬過了六年時光。 像繩子一樣掛在這個塑膠籃上的茗荷(Lepas anatifera),在2014年被沖上舊金山的海岸。2011年日本海嘯後,許多殘骸碎片漂過太平洋,這個籃子就是其中之一。 PHOTOGRAPH BY GAIL ASHTON AND KATHERINE NEWCOMER, SMITHSONIAN 我們知道大洋的部分水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都充斥著塑膠,不過直到最近科學家才考慮到這些塑膠垃圾也可能為美國海岸帶來新一波的入侵物種。現在他們不但發現此事已經發生了,還推測某些入侵種將會繁衍興旺。 當2011年日本東海岸...
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一生中多數時間都依著太平洋生活,海洋餵養了他,也餵養了部落族人,因此海洋對他而言別具意義,同時是啟發他創作靈感的來源。 過去長達數十年的時間,拉黑子利用海邊撿拾的漂流木進行藝術創作,但在撿拾漂流木的過程,總是看見許多色彩繽紛的海洋廢棄物,過去那是令他感到新鮮且興奮的,因為數量並不多,好似太平洋賜予的禮物,但是海廢的數量日漸增加,有時甚至比漂流木還多,促使了他改變創作的形式與理念,創作的素材也逐漸由漂流木轉變為海洋廢棄物。 2018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主題為《島群之間》,請到了拉黑子等十多名藝術家進行駐地創作。拉黑子以長年行走於太平洋邊緣所撿拾的廢棄漁線、...
綠島知名的團塊微孔珊瑚「大香菇」旁的塑膠袋。就連人類也要在很近的距離才能辨別水母或是塑膠袋,何況是鯨豚或是海龜?攝影:張嘉麒 臺灣塑膠袋用量是歐盟四倍 臺灣人的生活幾乎脫離不了塑膠袋;早餐用塑膠袋裝飲料、中午買便當用塑膠袋裝、下午叫外送珍奶,又附了塑膠袋。根據環保署估計,2002 年到 2018 年,臺灣人每人每年要用掉 780 個塑膠袋,平均一天用超過兩個。相較之下,歐盟國家每人每年平均才 198 個,我們幾乎是別人的四倍。 為什麼臺灣人這麼愛用塑膠袋?推動限塑政策的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認為,這和飲食與生活習慣脫離不了關係:「臺灣高溫潮濕,容易下雨,食物多是湯湯水...
什麼是微塑膠?垃圾帶又是什麼呢?本文讓塑膠汙染明白易懂。 菲律賓是全世界第三大海洋塑膠垃圾來源,圖中垃圾正在進行分類。PHOTOGRAPH BY RANDY OLSON, NATIONAL GEOGRAPHIC 本文是「要塑膠還是要地球」專題的一部分,這是《國家地理》雜誌為了提升全球對塑膠廢棄物的危機意識努力數年的心血。從這裡可以了解如何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現在就下定決心身體力行。 當我們在報導和研究《國家地理》雜誌6月號的塑膠專題時,發現塑膠的世界有許多令人混淆的詞彙。即使立意最良善的消費者在分辨「好」和「壞」的塑膠時,都會感到頭痛,因此我們準備了這份簡...
目前各縣市清潔隊的回收車會收的塑膠垃圾大致有三類:環保署公告應回收(註 1)的塑膠容器、硬質塑膠為主的「雜項塑膠」、與乾淨的塑膠袋。 這些琳瑯滿目的塑膠垃圾,因為熱值高、含氯與重金屬成分的特性,如果進入焚化爐,不但減短焚化爐的壽命,也製造了戴奧辛等空氣污染。而真的能進入回收系統的塑膠,卻也因為回收處理時需要高溫熔融致材質劣化,只能降級再利用,面臨去化不順的困境。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提醒,這些登上回收車的塑膠垃圾們,卻還是有大半最後進入了焚化爐。 琳瑯滿目的塑膠垃圾,因為熱值高、含氯與重金屬成分的特性,不但減短了焚化爐的壽命,也製造了戴奧辛等空氣污染。圖片來源: Ikhl...
農委會林務局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今日舉行「建臺灣冷凍方舟、記雲端生命百科,存物種永續未來」記者會,說明臺灣保存生物遺傳物質計畫成果。 小小的臺灣寶島孕育了將近6萬種生物,而臺灣特有種生物種類更有8000種以上,以全球物種數來說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人類活動與氣候變遷等因素,全世界的動植物種類逐漸絕滅,為了減緩與降低生物多樣性損失可能帶來的害處,有許多國家紛紛啟動前瞻性做法,試圖保存國內外的生物遺傳物質,即俗稱的「冷凍方舟」計畫。 為了減緩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損害,林務局與中研院跟等相關單位從2004年開始就與國際同步,啟動了有「冷凍方舟」之稱的「臺灣野生生物遺傳物質冷凍典藏...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