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只藍色手套在水裡的時間還不夠久,不像多數的海洋塑膠會在海浪和陽光的影響下分解成碎片,也就是微塑膠。大拇指下方的仔魚是玉鯧,位於食指底部身上有條紋的是鬼頭刀。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 David Liittschwager,攝於夏威夷凱魯瓦NOAA太平洋島嶼漁業科學中心的臨時野外實驗室。
  • 夏威夷外海的幼魚棲息場,現在充斥著微塑膠。許多海洋魚類靠著海面油狀物長大,這些天然多油的海面富含浮游生物和其他魚的食物,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在檀香山的研究人員調查,海面油狀物現在也含有許多塑膠。他們用細目漁網在大島外海的海面油狀物中拖撈,再將撈上來的東西加以分析。照片中這隻5公分長的長尾革單棘魨大約50天大,正在一大片「塑膠湯」中游動。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 David Liittschwager,攝於夏威夷凱魯瓦NOAA太平洋島嶼漁業科學中心的臨時野外實驗室。
  • 左邊是魚的食物,右邊是塑膠。從英吉利海峽取來的少許表層海水中,有一隻狀似蝦子的鱗蝦,體長約8公釐;還有一隻比較小的十足類甲殼動物,以及一隻橘色海星,牠才剛度過在薄膜中漂浮的幼蟲階段。右邊的白色碎片和磨損的紅色纖維是聚乙烯,但對幼魚來說可能看起來和食物沒兩樣。在一項2017年的研究中,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和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捕撈了一群仔魚,結果發現有3%的仔魚吃下了微塑膠纖維。攝於英國普利茅斯的海洋生物協會。塑膠種類由普利茅斯大學鑑定。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 David Liittschwager
  • 畫上網格的培養皿有助於NOAA的技術人員整理樣本,並鑑定裡面的微小生物,像是最左排中間格子外的豆娘魚仔魚。每個格子的長寬都是1公分。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 David Liittschwager,攝於夏威夷凱魯瓦NOAA太平洋島嶼漁業科學中心的臨時野外實驗室。
  • 這份海水樣本中,藍色塑膠袋已開始分解;兩條扭曲變形的漁網繩頭讓藻類和其他生物聚集其上;一條體長不到5公分帶有斑紋的鬼頭刀仔魚(中右)轉身游離繩子;一條2.5公分長的鱗魨則游向一塊三角形白色塑膠碎片,這隻鱗魨約十週大,差不多到了返回礁石的年紀。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 David Liittschwager,攝於夏威夷凱魯瓦NOAA太平洋島嶼漁業科學中心的臨時野外實驗室。
1
  • 這只藍色手套在水裡的時間還不夠久,不像多數的海洋塑膠會在海浪和陽光的影響下分解成碎片,也就是微塑膠。大拇指下方的仔魚是玉鯧,位於食指底部身上有條紋的是鬼頭刀。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 David Liittschwager,攝於夏威夷凱魯瓦NOAA太平洋島嶼漁業科學中心的臨時野外實驗室。

  • 夏威夷外海的幼魚棲息場,現在充斥著微塑膠。許多海洋魚類靠著海面油狀物長大,這些天然多油的海面富含浮游生物和其他魚的食物,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在檀香山的研究人員調查,海面油狀物現在也含有許多塑膠。他們用細目漁網在大島外海的海面油狀物中拖撈,再將撈上來的東西加以分析。照片中這隻5公分長的長尾革單棘魨大約50天大,正在一大片「塑膠湯」中游動。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 David Liittschwager,攝於夏威夷凱魯瓦NOAA太平洋島嶼漁業科學中心的臨時野外實驗室。

  • 左邊是魚的食物,右邊是塑膠。從英吉利海峽取來的少許表層海水中,有一隻狀似蝦子的鱗蝦,體長約8公釐;還有一隻比較小的十足類甲殼動物,以及一隻橘色海星,牠才剛度過在薄膜中漂浮的幼蟲階段。右邊的白色碎片和磨損的紅色纖維是聚乙烯,但對幼魚來說可能看起來和食物沒兩樣。在一項2017年的研究中,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和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捕撈了一群仔魚,結果發現有3%的仔魚吃下了微塑膠纖維。攝於英國普利茅斯的海洋生物協會。塑膠種類由普利茅斯大學鑑定。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 David Liittschwager

  • 畫上網格的培養皿有助於NOAA的技術人員整理樣本,並鑑定裡面的微小生物,像是最左排中間格子外的豆娘魚仔魚。每個格子的長寬都是1公分。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 David Liittschwager,攝於夏威夷凱魯瓦NOAA太平洋島嶼漁業科學中心的臨時野外實驗室。

  • 這份海水樣本中,藍色塑膠袋已開始分解;兩條扭曲變形的漁網繩頭讓藻類和其他生物聚集其上;一條體長不到5公分帶有斑紋的鬼頭刀仔魚(中右)轉身游離繩子;一條2.5公分長的鱗魨則游向一塊三角形白色塑膠碎片,這隻鱗魨約十週大,差不多到了返回礁石的年紀。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 David Liittschwager,攝於夏威夷凱魯瓦NOAA太平洋島嶼漁業科學中心的臨時野外實驗室。

Shar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