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南美洲考古現場!挖出祕魯沙漠漁村的千年生活史。圖|陳珮瑜
如果現在就要出發到考古現場,考古學家常攜帶三樣重要工具:土色帖、小平鏟、小水平儀。 圖|研之有物
考古學家在深達 5 公尺的探坑內工作。 圖|陳珮瑜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陳珮瑜、NASA)
祕魯涼流漁場盛產鯷魚,至今仍被視為世界上數量最多、年產量最豐富的魚種。 圖|iStock
Huaca Negra 遺址空照圖,圈起處是主要的考古區域。 圖|Google earth、陳珮瑜補充遺址範圍
考古學地層揭示了不同的人類活動痕跡,仔細觀察,哪裡有集中的貝殼遺留?哪裡有火煻痕跡? 圖|陳珮瑜
觀察地層堆積時,考古學家會借助土色帖,尋找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因人類活動的地點通常遺留較多有機質,讓土的顏色偏深。若想幫地層定年,可應用有機物進行碳十四分析。祕魯當地常用史前遺留的棉花種子,因生長週期短,比起碳化的木頭更能定出精準的年代。 圖|研之有物
第二居住階段(定居漁村聚落)地層中,挖掘出許多魚類骨頭。考古學家研判,此時史前人群的生業活動著重在漁撈。 圖|陳珮瑜
第三居住階段(聚落展開公共建築計畫)地層中,發現一具女性骸骨(左下)、殘存的公共建築泥磚牆基。為了方便發掘人骨,上方的牆基、火煻、石頭已先移除。 圖|陳珮瑜
第三居住階段(公共建築計畫展開)地層中,高密度的貝類遺留出土,顯示居民改以採貝作為主要的生業活動。 圖|陳珮瑜
距今約 3500 年前的棉紡織品。祕魯特殊的乾燥環境讓有機的紡織品得以保存。 圖|陳珮瑜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珮瑜。圖|研之有物
陳珮瑜(左一)與祕魯當地考古團隊。 圖|陳珮瑜
Shar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