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 30 年後的生活!臺灣的淨零轉型之路該怎麼走?
  • 2022 年聯合國氣候峰會 COP27 綠區(Green Zone)場館一隅。 圖|UNclimatechange
  • 4 種不同情境的模型皆指出,2030 年左右需大量減碳,並在 2050 年左右達到淨零排放,方可避免溫升超過 1.5℃ 引發的不可回復危機。本圖橫軸指年代;縱軸指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不是溫室氣體(GHG)。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Figure SPM.3B, IPCC, 2018, Special report Global Warming of 1.5°C.)
  • 周桂田教授指出,臺灣 2050 淨零轉型的首要工作:盤點國內產業的困境與價值。 圖|研之有物
  • 蕭代基教授分析,臺灣產業政策所導致的結構性問題,並舉「波特假說」說明嚴格的環保政策有助產業發展新競爭優勢。 圖|研之有物
  • 註:受限於大法官釋字第 426 號,環保署徵收各種污染防制費,應專供該種污染防制使用。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蕭代基)
  • 「森林碳匯」是最便宜的除碳技術,臺灣多達 60% 土地是森林,如改成經營永續林、由政府帶頭收購碳匯,有潛力吸引業者投入造林、增加碳匯量。圖為林業盛行一時的阿里山,如今只留下公共藝術追憶過往的林業發展史。 圖|研之有物
  • 轉型行動溝通平台運作程序 圖|研之有物
  • 限塑政策依循「行動取向的制度主義」,制定民眾容易遵守的規定,養成自備環保杯、購物袋的習慣。 圖|Unsplash
1
  • 想像 30 年後的生活!臺灣的淨零轉型之路該怎麼走?

  • 2022 年聯合國氣候峰會 COP27 綠區(Green Zone)場館一隅。 圖|UNclimatechange

  • 4 種不同情境的模型皆指出,2030 年左右需大量減碳,並在 2050 年左右達到淨零排放,方可避免溫升超過 1.5℃ 引發的不可回復危機。本圖橫軸指年代;縱軸指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不是溫室氣體(GHG)。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Figure SPM.3B, IPCC, 2018, Special report Global Warming of 1.5°C.)

  • 周桂田教授指出,臺灣 2050 淨零轉型的首要工作:盤點國內產業的困境與價值。 圖|研之有物

  • 蕭代基教授分析,臺灣產業政策所導致的結構性問題,並舉「波特假說」說明嚴格的環保政策有助產業發展新競爭優勢。 圖|研之有物

  • 註:受限於大法官釋字第 426 號,環保署徵收各種污染防制費,應專供該種污染防制使用。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蕭代基)

  • 「森林碳匯」是最便宜的除碳技術,臺灣多達 60% 土地是森林,如改成經營永續林、由政府帶頭收購碳匯,有潛力吸引業者投入造林、增加碳匯量。圖為林業盛行一時的阿里山,如今只留下公共藝術追憶過往的林業發展史。 圖|研之有物

  • 轉型行動溝通平台運作程序 圖|研之有物

  • 限塑政策依循「行動取向的制度主義」,制定民眾容易遵守的規定,養成自備環保杯、購物袋的習慣。 圖|Unsplash

Share

AD